中国不可对物价形势掉以轻心,但不可以用紧缩性货币政策予以应对。
8月9日,中国总理在国务院常务办公会上,向世界传达中国对美债风险态度:中方支持有关各方为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所做的努力,支持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关于稳定金融市场的声明,要求有关各国切实采取负责任的财政、货币政策,减少财政赤字,妥善处理债务问题,保持市场投资安全和稳定运行,维护全球投资者信心。
同时,会议对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重新做出调整,其中最大看点是:用“努力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取代“把控制物价总水平放在宏观调控的首位”。
实际上,无论是在国务院层面,还是在各政府部门层面,中国对于物价问题的表述早已不见了“消除物价上涨货币因素”的提法。
这说明,决策层认为,经过一年的货币回笼,物价上涨的人民币因素已经基本消除。
但是不是可以对物价问题高枕无忧?我看不行,未来物价形势将比过去来得更加复杂,最为主要的因素是输入性因素。
再看国际市场,其物价形势的决定因素也更加扑朔迷离,美国国内“利益诉求”的矛盾是关键之一。
如果美国希望为QE3创造一个良好的物价环境,就会想方设法用“非货币手段”压制大宗商品价格,尤其要压制石油价格。4月底以来,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已经大幅上调了白银和石油期货的交易保证金;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也在美国因债务上限而发生“驴象之争”时,大幅上调了美国国债期货的交易保证金。而这些措施,都强力压制了商品价格的上涨势头。
未来如果需要,美国政府是不会吝惜对市场实施行政或监管干预的。比如,奥巴马5月初宣布,美国已经组成了由总检察长牵头的“反期货操纵特别工作小组”。这实际是为可能脱缰的“物价野马”套上了“笼头”。这是可能抑制价格上涨的因素之一。
与之相对,美国商品市场最重要的操盘人——美国东部利益集团势力极大,倚仗手中巨额资本实力,经常和政府角力,尤其是在金融监管的问题上。
所以,政府虽然设置了障碍,但东部利益集团出于切身利益的考虑,是不是会越过障碍?过去,越过障碍的事情时有发生。如果现在发生,那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就无法预估。
决定大宗商品价格走势还有另外一对矛盾:市场是认同美元泛滥必然贬值?还是认同全球经济衰退?
由于国际大宗商品是以美元计价和结算,所以一旦市场认同美元贬值,那就会推动商品价格上涨;但是,如果市场认同经济衰退,大宗商品需求不足,那商品价格就会下跌。从最近一段时间的情况看,两种认知交替出现。
只有以上矛盾斗争得出结果,才可对未来物价形势加以判断。
对于中国而言,我们都必须提高警惕,央行必须审时度势,即便发生了较大幅度的“输入型通胀”,也不能紧缩货币。必须避免,原材料成本和利率同时大幅攀升,严重抑制内需的情况发生。
对于大宗商品价格,我的判断是:“美元贬值”作为全球在美国主权债务信用下降过程中最大的担心,势必发挥上推商品价格的作用;但如果美国不希望物价飞涨打断宽松货币政策,那就会想方设法抑制物价。所以,大宗商品价格短时之内的暴涨暴跌可能成为常态,而可以肯定的是,大宗商品价格不会一味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