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表象下的忧思
“当前制约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主要问题很多,”胡俞越一口气道出七个方面:期货品种结构存在诸多缺陷;单一业务模式限制期货公司竞争力提升空间;利益分配机制不均衡,大交易所小公司的格局亟待改变;期货法规体系尚不健全,市场监管效率有待提升;期货市场投资者机构不合理,培育机构投资者任重道远;期货公司功能缺位,服务实体经济难以落地;期货市场对外开放步伐缓慢,建设国际定价中心遭遇瓶颈。
“流动性不是期货市场的问题,而是期货市场的特点;流动性是期货市场的生命力,散户是发育期货市场和培育机构投资者的土壤。”胡俞越介绍,2009年我国期货市场成交量达21亿手,成交额突破130万亿;2010年成交量31亿手,成交额309万亿。2011年1-9月,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为7.8亿手(单边计算),累计成交额为103万亿元(单边计算),同比分别下降29.49%和0.44%。
北京期货商会执行会长、宏源期货总经理王化栋表示,新兴经济体面临着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全球经济格局和金融市场正在面临着变革。在此大背景下,中国期货市场面临着发展和转型两个困惑。期货公司是市场主体,也是市场的基础力量,市场的发展和转型也是期货公司面临的主要任务。分析目前面临的条件和形势,是期货公司中介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期货市场发育不良的原因,根本在于期货行业所受到的管制过严,导致期货行业的制度供给和产品供给严重不足,期货交易所和期货公司在服务实体经济中的功能缺位。”胡俞越认为,其他原因还包括期货交易所产品供给不足,套保成本过高,交易所体制不符合国际潮流;期货公司只能从事经纪业务,同质化现象严重。特别是在2010年通胀背景下,市场祭出的“四大撒手锏”:取消手续费优惠制度、限制开仓手数制度、提高保证金比例和“大合约”制度。
大环境总体中性偏弱
五矿期货总经理姜昌武表示,现在是最好的时候也是最坏的时候:品种创新和业务创新是好的一面,但同时又制约了行业根本性问题的改善。从全球范围来看,整个期货市场都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中国期货市场不断提高保证金水平、提高手续费,让许多打算套保的现货企业进不来也留不住。与倡导的服务实体经济背道而驰。
“对期货公司来讲,明年大环境总体上可能中性偏弱。”姜昌武预计,成交总额可能有50%左右的增长,期货公司收入或者利润基本持平就不错了。
上海东证期货总经理党剑怀疑,明年期货市场交易量还能否像以前一样高速增长。“2009年2010年中国商品期货市场成交量连续维持全球第一名。但面对经济调整和结构转型,商品期货发展是不是进入了平台整固期?而且,手续费逐步降低,资本金也在溢出,行业到底会怎么发展?”
党剑认为,不是像商品期货把量的扩张转变为质的提升,金融期货的发展是先要质再要量,未来市场对股指期货寄予的希望能否成真远远不能确定,因此,期货公司对明年的发展需要一个自我估量。
放松管制 加快创新
“美国发生次贷危机,是因为衍生品市场创新过度和监管不足;中国期货市场是创新不足,监管也不足。”胡俞越表示,监管不足表现在监管滞后和监管过度并存。市场需要创新,监管也需要创新,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都需要创新。
他认为,加强监管从来都不是问题,关键是如何完善监管,改善监管,提高监管效率。监管滞后和监管过度不仅会损失市场效率,而且会扰乱市场秩序,破坏稳定的市场预期。加强监管的主要目的在于强化依法监管,切实防范市场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就期货交易所而言,胡俞越建议,积极开发新品种,推出期权交易;降低套保成本,降低市场门槛;拓展完善交割体系,适度向远期市场延伸;抓住龙头企业,扶持重点公司,反哺期货市场;改革交易所体制,推进对外开放。
胡俞越还建议,要进一步明确期货公司作为市场的创新主体地位,期货行业的业务创新就是让期货公司正在做的合理的事情合法化;而培育机构投资者首先要把期货公司打造成专业机构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