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 关注微博
贵宾专享
决策系统
网站指导
网站指导
K线走势
K线走势
在线工具
在线工具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金融 » 正文

小贷高增速未必能持续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分享到:
   发布日期:2011-11-07
核心提示:今年三季报中各家上市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增速之快,似乎大大改变了以往年份银行垒大户的传统印象。但是,这种增速是可持续的吗...

今年三季报中各家上市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增速之快,似乎大大改变了以往年份银行“垒大户”的传统印象。但是,这种增速是可持续的吗?笔者在本文中就此进行一番探讨。

进一步分析之前,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商业银行最基本的运作模式。大家都知道,商业银行是资金中介商,通过向公众吸收存款,再发放贷款来维持运转。在一个充分竞争的环境中,银行的存款利率可以视作这家银行的信用等级,银行的信用等级越高,其向存款人支付的利率就越低;贷款利率则代表银行的风险偏好,其投放的企业风险概率越小,利率越低;风险概率越大,利率就越高。

当然,这种状况是假定存款的供给不存在问题,银行可以无限地获取所需要的存款规模。但在现实生活中,存款的供给却是有限制的,因此银行存款利率的高低,还需要考虑资金供需的缺口。比如今年以来,国内的存款资源非常紧张,各家银行为了吸引存款,明里暗里付出的成本,对银行来说实际等同于存款利率的上浮。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状况则是2008年底和2009年初,当时信贷规模大幅跃进,银行放出去的贷款还没来得及投入到项目中,就又被企业存回银行,因此人为制造了大量的活期存款,极大程度地降低了银行的资金成本。

这两个时点上,商业银行的贷款倾向出现了明显不同的特征。在2008年至2009年之间,由于有大量低成本资金作为后盾,商业银行的资产组合中低收益的基建类贷款、政府平台贷款大量膨胀;而对于高收益的小企业贷款,银行则主动或者被动地进行收缩。而在今年,随着资金成本的节节高升,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限制低收益的政府平台贷款或者一般公司类贷款增长,将有限的信贷额度投入到高收益的小企业贷款之中去。

假如只考虑资金成本这一个因素,我们几乎可以很确定地看到,银行资金成本的浮动,对其贷款风险偏好有着直接的驱动作用。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这是银行维持稳定利润空间的需要,用大家都熟悉的词语来说,就是银行需要维持一个“合理”的净息差。

因此,今年以来各家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增速的上升,并不能就解释成为中小企业更容易获得资金支持。目前的这种局面,很大程度上是银行为了消化资金成本,主动提高风险容忍度而造成的。一旦资金成本下降,目前高过行业增速3倍至4倍的局面恐怕难持续。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银行对于2008年至今存贷市场行情变化做出的应对之策,已经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今年三季报净息差最高的两家银行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是最明显的例子。笔者清楚地记得,2008年底至2009年中,由于外需出现问题,以往年份正常的信贷需求突然萎缩,让绝大部分银行在2009年一季度都面临非常尴尬的局面——有钱放贷,但是没人需要贷款。国有银行凭借固有的市场份额,很快将政府投资拉动的信贷需求瓜分殆尽;以招行、民生等为代表的股份制银行,则依靠大量的票据贴现业务苦苦撑了过去。

既然传统业务分不到羹,那么股份行只能寄望于突破传统的小企业业务。招商银行2008年6月在苏州组建的小企业信贷中心以及民生银行2009年3月升级换代推出的“商贷通”小微贷款业务,正是当时银行业界面对困局的应变措施。由于彼时正值政策推动的窗口期,这两家银行在很短时间内铺开了小企业业务的基本框架,而随着2010年底以来加息周期的开启,其贷款的高收益对净息差的正面贡献不言而喻。

现在回过头来看,2010年初才逐步完善自身小企业业务的各家大银行,其净息差的反弹力度就远不如这些先行一步的股份行。但是,由于目前存款紧张的局面很大程度上也与从紧的货币政策直接相关,在货币政策开始闪现“微调”的状况下,后续各家银行在市场竞争中,谁将再拔头筹仍然存在很大变数。
 


特别提示:本信息仅供您参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橡胶信息贸易网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站内短信(0)     站内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