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大行迎来逾千亿规模的准备金补交,但货币市场依旧风平浪静。节后资金面重归宽裕,验证了政策平稳期流动性的自我修复效果。分析人士指出,尽管年底前资金面尚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但在财政存款释放作用下,银行体系流动性继续改善是大概率事件。预计未来两月7天回购利率运行区间将进一步向3%-3.5%下移。
资金面抗压能力增强
月末效应复燃,一度令10月末资金面捉襟见肘。然而,跨入11月,资金利率旋即显著回调,一周过后流动性紧张的痕迹已荡然无存。7日,大行迎来逾千亿准备金补交,货币市场依旧风平浪静。市场人士表示,虽然资金骤紧骤松,暴露出流动性仍然较为脆弱的现状,但政策空窗期流动性的自我修复效果已经得到一定显现,资金面的抗压能力有所增强。
10月末资金骤紧,源于存贷比考核与财政存款增长的叠加共振,这与7月份的情况尤其相似。然而,无论是资金紧张的时间跨度,还是利率水平的上行幅度,此番流动性紧张程度都与7月份相去甚远。同样,在大行面临交存逾千亿准备金的情况下,11月伊始资金骤松亦是当前资金面不同于往常的体现。
按照准备金新规安排,本月5日起大型银行保证金存款将全面纳入法定准备金上交范畴。此次大行需补交的准备金规模接近1400亿元。5日适逢周六,实际交款顺延至7日进行。从昨日盘面来看,货币市场反应平淡,回购利率波动十分有限。主要品种方面,隔夜回购稳定在3.10%附近,7天回购小涨8个基点至3.58%;中长期品种则稳中有降,1个月品种回落9个基点至4.89%。
有交易员表示,尽管月初资金面回暖与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及时转向不无关系,但鉴于中上旬大行与中小行两轮交款预计超过2200亿元,资金面的回暖进程依然超出了市场预期。从9月季末现象的平复,到10月月末影响的缓和,再联系到7月后资金利率中枢缓步下沉,资金迅速回归宽裕的根本原因,应在于紧缩止步后银行体系流动性的修复效果逐步显现。据机构测算,商业银行超储率到10月底已回升至1.5%左右,这正是市场资金面抗压能力增强的关键。
流动性改善趋势明确
在货币局部松动信号渐明的背景下,流动性修复有望继续深入,未来资金面延续改善是大势所趋。
应当看到,今后两月流动性层面依然存在一些不利因素。首先,公开市场到期资金规模较小且分布极不均衡。据统计,目前11月到期资金为3250亿元,12月则仅有250亿元,客观上要求央行将11月到期资金滚动至12月。这意味着本月公开市场回笼将会加大,在到期资金本身较小的情况下,或对资金面产生不利影响。其次,新增外汇占款或因出口增长下滑与人民币升值预期弱化而大量减少。这一点,从9月份外汇占款环比负增长之上即可见一斑。最后,明年春节前移,岁末考核与节日备付可能产生叠加效应。
不过,临近年底,财政存款进入传统投放季,有望释放大量的流动性。往年经验表明,为使预算收支差额实现目标赤字,年底中央财政有“突击花钱”的惯例。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中央财政预算盈余约为1.2万亿。理论上讲,若严格执行7000亿预算赤字,那么10-12月财政净支出应达到2.2万亿。同时,因10月份财政存款通常会短暂回升,财政存款投放一般集中在年底进行。保守估计,今年11-12月财政存款投放量将超过1万亿。从总量上看,若过万亿的财政存款顺利释放,即便考虑外汇占款与公开市场投放量显著下降,也足以支持银行体系流动性继续改善。
目前来看,风险主要存在于投放节奏与流动性压力的错配。如果财政存款释放过于滞后,则可能加剧资金面阶段性的供需矛盾。不过,中金公司等机构则指出,考虑到基本面趋势,今年财政存款投放可能提前。
退一步,即便财政存款投放不畅,流动性自我修复受阻,政策微调也将成为流动性维持平稳适度的保障。瑞银证券认为,如果外汇流入显著放缓,未来资金面再度转紧,不排除央行通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来改善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状况。
数据显示,在6月份触顶5.90%后,10月份7天回购利率均值已回落至3.96%。中金公司等机构预计,未来两月R007运行区间有望进一步向3-3.5%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