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0月末,中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总额为254869亿元,而9月末为255118亿元,新增外汇占款为负的249亿元。
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外汇资产从9月末的233853亿元下降到10月末的232960亿元,减少了893亿元。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央行,外汇占款下降都是2007年11月以来的首次。
央行外汇资产约有334亿美元非正常流失,其中约100亿美元流入金融机构,其余部分去向不明,这部分资金可视为热钱流出。
欧洲各国政府债务价值严重缩水,而世界各大金融机构都大量持有欧元区国债,资产减记后资产负债表缩水,面临现金短缺,必须从新兴市场撤回资金维持现金流的稳定。
部分金融机构担心欧债危机向全球扩散,转而把资金投向美元避难。在2011年1~10月,约有640亿美元资金撤离俄罗斯,巴西、印度也面临资本迅速外逃的压力。
中国虽然尚未开放资本账户,但对本轮新兴市场资金外逃有直接的影响。受经济放缓影响,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导致部分机构和投资者倾向于增持美元。
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四季度GDP增速低于9%已成定局,出口增速持续放缓,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凸显,人民币出现贬值预期。
外汇占款减少,央行通过减少货币量维持货币价值。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2011年10月,中国市场上流通中货币(即M0)比9月减少了565.9亿元,外汇占款减少是主要原因。
货币发行量减少还会通过乘数效应引起准货币和信贷更大幅度的减少。根据中国的经济特性,外汇占款减少引起M0减少,将进一步引起约5.93倍的货币(M1)减少,约17倍的货币和准货币(M2)减少,也就是说如果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将引起M1减少5300亿,引起M2减少1.6万亿,减少幅度约为2%。
货币供应量减少也将引起信贷总额减少,减少额度大约等于M2减少额度。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10月外汇占款减少的冲击相当于4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但从中国的整体经济形势来看,热钱出逃的影响仍属可控。中国仍然维持外贸投资“双顺差”,缓解了热钱出逃的冲击。外汇占款下降的同时有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回流,冲销了部分影响。
根据 2011 年10 月出台的外商人民币直接投资,外商可用人民币进行FDI 投资,这些投资统计中仍用美元计。虽然具体数额不详,但至少存在部分人民币回流,减少了外汇占款减少引起的货币紧缩。
中国央行可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化解热钱出逃的冲击。2011年12月5日,央行下调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0.5%,可释放4000亿元流动性,有利于化解热钱出逃、外汇占款下降的冲击。
中国通胀率仍然较高,热钱出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通胀压力。最主要的是,中国资本管制措施依然有效,热钱不可能大规模出逃。
通过地下钱庄渠道外逃的热钱成本较高,大规模外流非常困难,政府将进一步加强热钱管理系统的管理能力。中国外汇储备高达3.2万亿美元,区区数百亿美元外逃,其影响非常有限。
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稳定,未来一段时期内央行和金融机构的外汇占款还可能继续波动,热钱外流也可能持续,但不会产生严重影响。
由于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外贸和投资顺差都在逐步收窄甚至可能转为逆差,这将减少外汇占款的增速甚至引起外汇占款下降。
世界经济波动不断,美元资产价值提高,从而引起热钱撤离中国。虽然外汇占款下降和热钱外流可能长期持续,但受资本控制的限制,规模都将较小,不会对中国产生太大影响。
中国仍应坚持“以我为主”的货币政策,并加快推动汇率市场化的改革。外汇占款减少和热钱外流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限,因此还不需要调整宏观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