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危机是在我国宏观政策收紧的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难、民间资本脱离正规金融体系发展等几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2010年以来通胀压力加大,宏观政策趋紧,国内中小企业因为规模小、缺乏抵押物等先天缺陷,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加大,只能转向民间资本,寻求成本极高的短期融资,民间借贷利率随之攀升。同时,金融服务机构对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型企业金融服务不到位。再加上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上涨压力,企业本身技术含量低、抗风险能力比较弱,使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型企业经营难度增大。
民间借贷危机凸显我国金融体制中国有商业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比重过大、二元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化改革滞后三大问题。中小企业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处于最弱势地位,强势市场地位使商业银行拥有更高的定价能力,国有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挤占直接融资市场的生存空间;规模庞大的民间资本难以进入主流金融体系,民间资本流向难以监管,民间资本积累的金融风险威胁到整个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信贷利率管制形成的利率双轨制是造成体制分割的根源,扭曲了资源配置,并催生了规模庞大的影子银行体系。
应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破解民间借贷困局。一是以政策金融与市场金融两手完善中小企业信贷体系,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大力发展市场化中小银行体系;二是吸纳与监管并举,规范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正规金融体制,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参与银行业金融机构重组和兼并进入国家间接融资体系,建立以民间资本为主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直接融资体系,并严格民间资本监管,规范民间资本发展;三是加快金融市场化改革进程,优化金融市场结构;四是完善金融顶层设计,提高政策设计的前瞻性,注重政策设计的全局性,实现政策设计的科学性,保障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2011年以来,世界经济走势又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一些主要经济体增速下滑,一些国家主权债务问题突出,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已,新兴市场国家通胀压力加大,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增多,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所属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的“2011·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显示:
2011年以来我国企业的外贸出口需求不足,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比2010年明显回落,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的满意程度有所下降,出口企业的盈利空间缩小、资金紧张状况更加严重。2011年出口企业产品出口数量增幅放缓,出口价格略有上升,订货量比2010年大幅下滑,生产量增幅明显放缓,设备利用率有所下降。
随着当前全球经济不稳定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加,出口企业对经营状况的预期也比前几年更为谨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未来经营状况较为担忧,企业用工和投资计划放缓。与此同时,企业成本上升、税费负担较重、盈利空间缩小、融资难加重资金紧张状况等成为出口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面对企业发展中的困难与挑战,加快创新和转型已成为出口企业经营者的共识,但当前的国际国内环境加大了出口企业转型升级的难度,特别是偏紧的资金环境对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尤其是长期投入形成了一定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