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印度是世界排名第二的农业出产国,农产品除了出口,内需也占大半比例。正如印度《经济时报》所言,这又是一年中曝光印度软肋的时节:如果雨季不来,就会影响农业收成,推高粮食价格,从而加重通胀压力和政府财政负担,对已经放缓的经济更为不利。
印度经济在2004年~2008年的平均增速达9%,但鉴于从2011年第一季度的7.8%后连续出现下滑态势,印度已成为各大机构唱衰的对象。
数据显示,印度经济今年第一季度的增长率约为5.3%,不仅低于2011年第四季度的6.1%,更远远低于过去曾把印度推上金砖国家地位的两位数增长率。在今年3月刚刚结束的2011财年中,印度全年的经济增长为6.5%,低于上一个财年8.4%的增长势头。
评级机构标准普尔(S&P)曾于6月11日对印度经济现状发布“降级”警告,认为印度国内GDP增速放缓、经济政策面临巨大的政治障碍成为了印度恐失去投资级主权债务评级的主要因素。印度财长穆克吉第二天就对标普发出强烈抨击,他认为标普的操作缺少透明度,而且印度国内的经济情况肯定要好于标普报告的评价。
不过,令印度失望的是,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中的惠誉紧接着在6月18日将印度的主权信用评级从“稳定”下调至“负面”,预示其经济发展前景难以乐观。鉴于印度经济的悲观前景,甚至有传言“金砖四国”(BRICs)中的“I”可能会被近期经济表现更为抢眼的印度尼西亚替代。
近期,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更以“印度经济告别奇迹”为封面,刊文解析了印度经济失速的现状。印度经济放缓,国内矛盾难辞其咎:印度国内大幅举债,私营企业发展受限,通货膨胀高企,重大改革常年遭到反对。同时,印度国内贿赂成风、政策混乱和官僚作风的盛行不仅使国内企业家深感不满,还直接影响外来投资的引进。而且,针对外国投资者的高压政策使国内巨额财政赤字难以平衡,卢比也大幅贬值。
对于印度经济疲软的现状,《经济学人》认为,印度国内存在的两个深层性的政治问题不容忽视:首先,印度国内的行政体系仍未实现现代化;其次,鉴于印度国内根深蒂固的官僚体制,印度政坛也逐渐支离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