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持续、紧急抽贷,引发了1 万多家钢贸企业资金链濒临断裂。目前抽贷危机已经到最危急的时刻。”这份报告的落款为“上海市钢贸企业群体”。
8月23日,周宁上海商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该报告并非出自商会之手,而是钢贸市场商户的“自发行为”。
而在钢贸商频频上书、冀望银行不要“一棍子打死”的同时,另一场行业危机也在悄然蔓延。
据记者了解,此前爆出的上海地区部分钢贸商,或联手仓储单位,或持虚假租赁合同绕过仓储方,以开具虚假仓单的方式,将钢材资源对金融机构和民间托盘公司向外进行重复抵押一事,(详见本报8月14日《钢贸串通仓储监守自盗:中国铁物上海中招》),或已引发相关部门重视,发出排查通知。
再度上书
成文于8月9日的这份《特急报告》,其中直言银行抽贷所引发的系统性重大危机,也向外界提供了钢贸商的一些真实情况。
“据统计,2011年,上海钢贸企业向各类银行融资贷款总额达1510亿元,钢贸担保公司在保余额289亿元,钢贸企业年负担将近250亿利息和费用!银行通过以贷转存、存贷挂钩、浮利分费、承兑汇票、配比购买银行提供的理财产品、基金、保险产品等一系列手段,使贷款成本达15%-25%,加上担保费用,钢贸企业融资成本高达37%,企业不堪重负。”
有观察人士向记者指出,这组数据揭示了钢贸商的现实资金压力,仅289亿元的在保余额一项,或可覆盖在沪钢贸商群体数年的财富所得。
至2011年,上海共有大型钢材市场36家,各类企业1万多家,从业人员20多万人,净资产上亿的企业近百家,钢材贸易辐射全国大部分地区、出口东南亚各国,每年钢材贸易量上亿吨,工贸总收入5000亿元,税收贡献40多亿元,二十多年累计为上海市创利税500多亿元。
但据报告透露:目前,银行贷款全面收缩,上海大部分银行已形成凡钢贸企业、凡福建或浙江户籍企业不贷款、不办理信用卡的“潜规则”,部分银行对钢贸类担保机构已暂停贷款业务,更有建设、光大等银行加紧催收贷款,集中起诉20多家钢贸商。
“起诉一事影响特别不好,但目前大多也都庭外调解了。”23日,周宁上海商会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此前的公开信和一直以来的陈情,虽然尚未获得明确解决,但“上海市政府已经展开与钢贸系统的对接处理,周宁商会也是其中一员。”
又遭排查
上述《报告》在陈述群体贡献后,转而“鸣冤示警”:银行的紧急抽贷,冲击钢贸行业的诚信联保体系、造成流动性严重不足的同时,也会“造成巨量银行贷款坏账、影响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引发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
一位浸淫上海钢贸圈多年的福建商人向记者指出:“现在我们遭遇的问题,延伸至前些年的政策,不禁也要问一句,监管在哪里?为什么银行为完成指标求着大家贷款?规章制度是否足够完善,是否造成了漏洞空间?”
而眼下,除了银行抽贷造成资金压力之外,由虚假仓单重复质押所引发的一系列法律责任和信誉危机,也正将钢贸商圈的另一大漏洞扩大化。
本报此前报道,近期,上海包括部分国有企业子公司在内的钢材物流仓库,由于“人员管理不善”等多方原因,出现了部分钢贸商或与其配合,或伪造仓库租赁合同,借此将并不属于自己的钢材,向托盘方银行或其它企业开具虚假仓单,重复质押、骗取资金。后又因不能偿还,导致连锁恶性反应。
本月下旬开始,上海钢贸商圈内多个网络联系群中,开始流传一份据称是上海市国资委发出的《关于排查钢贸领域融资问题的紧急通知》(影印件):“接市公安局通报,部分在沪经营钢贸企业的福建宁德人员使用虚假仓单,向国有企业融资,已形成国有企业重大风险。”
该“通知”要求,下属管辖企业需“逐笔核查本企业通过贸易方式为钢贸企业提供融资的情况,对涉及福建宁德人员的要重点排查,查清所持仓单真伪,查明风险状况,制定防范措施”;“涉国有仓储业务的委管企业,对租赁办公场所及货物堆存的小型仓储企业开展排查,注意发现可疑情况,及时开展清理整顿。”
不过,截至记者发稿时,上海市国资委尚未向媒体回应这份文件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