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欧债危机对全球的影响,汽车工业萧条、新一轮整合出现、轮胎订单下滑,我国轮胎行业出现了开工不足、产能过剩的现象,这对我国轮胎产业来说是一次挑战。由于我国轮胎产业的规模效益很大部分来自出口贸易,因此这种过度依赖出口的发展模式,使我国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面对这种情况,调整、改善发展思路就成为我们所急需面对的。
我国轮胎产业自2002年后,近10年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而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投资过热”,使企业库存开始积压。我国轮胎企业在国际背景下一直以来的产品优势在价位、在中低端的高性价比,而不在经营品牌上,缺乏依靠技术研发拓展市场的魄力,而这首先是一种精神的缺失,其次是一种战略眼光的狭窄。我们对美国销售的轮胎基本上是贴牌生产,具备品牌构建意识的企业太少,在出口时又缺乏沟通,导致相互打价格战,影响了国产的形象。这是非常不利于轮胎企业进驻国际高端市场的。我国虽然在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成为了高端产业链环节的一份子,但是自己研发获得主权的“斗志”缺乏,总跟在外资企业后面夺利,这很难使我国具备真正的核心力量。一旦外部环境动荡,国内的产能无法释放,风险危机就出现了,这是很直接的伤害,已经严重损害了我国轮胎产业的健康状态,高效发展。
近几年年是外商企业进驻国内最迅猛的时期,国内行业的领头羊不断更新着数量,国内所得到的市场份额也越来越低,虽然带动了资源重组,但是压力很大,需要急于解决的问题太多,我国轮胎企业上新项目的资金又受到了延宕,中低端产品受到积压。美国“特保案”的阴影刚刚过去,欧盟的绿色轮胎标签法规又给我国带上了“紧箍咒”。这一连串的贸易摩擦、技术壁垒,让我国轮胎企业遭遇到了更严峻的出口局面。如果世界经济再持续低迷的话,我国轮胎产业的困境将更加严峻。
究其根源,我国轮胎行业的最根本缺陷在于粗放式的生产能力和创新研发能力,解决了自身的这两点才能消化掉产能堆积。另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也应该及时出台相关调控举措,帮助轮胎企业做好产能规划工作,从政策方面给予部分倾斜,使产能过剩现象尽快得以“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