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内生增长乏力、宏观经济政策收窄以及产业竞争力下降让我们更加聚焦中国创新。事实上,经济的全球化、资源配置的全球化,以及技术的全球化使一国不可能具有垄断创新的能力,也不可能拥有创新所需的全部资源和技术,完全独立和封闭式的创新变得更加困难。开放创新已经成为科技全球化背景下的大趋势,中国如何利用新一轮全球化红利促进向创新驱动型国家转型意义重大。
第二波全球化红利正在展开
从趋势上看,中国第一波全球化红利将趋于结束,而第二波全球化红利正在展开。有别于依托低要素成本参与国际分工所获得的第一波全球化红利,所谓第二波全球化红利,就是通过利用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吸收国外高级生产要素,如技术、人力资本等来推动中国经济升级,并最终实现创新驱动型经济所带来的发展红利。
近些年,中国国内生产要素价格攀升、土地供应趋紧、劳动力供应结构性短缺,传统的生产成本优势相对减弱,部分外需导向型、劳动密集型外商投资企业经营面临一定困难。然而,总体看,中国吸收外资的综合优势并未明显减弱。首先,中国国民经济保持相对平稳的增长,扩内需政策将进一步激发国内市场增长潜能,逐步提高的劳动力素质和相对完备的配套能力为吸收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外商投资创造了发展条件;其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和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措施的实施为提高外资质量和水平提供了政策支撑,区域差异和多层次劳动力继续为多类型外商投资提供了广阔空间。此外,外商投资环境整体改善,外商投资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涉外法律法规日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及执法力度显著增强,跨国公司依然看好在中国的长期投资前景。
开放创新“蛙跳”
机会来了
当前,中国为适应全球经济形势和竞争格局的变化做出的主动的战略调整,也是中国给自己、给世界主动创造的一种战略机遇,对中国战略思维能力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挑战。中国技术转移和技术成果转化率低的格局正在发生积极改变,而这正是得益于技术合作和接受外部的技术转移,通过开放创新可以由“危机”到“转机”。
研究数据显示,最近几年,来自国外的科研经费以及技术转移的项目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发达国家同中国开展合作研究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通过振兴高端制造业、开始“再工业化”,以及扩大服务出口,向中国转移技术等方式,来实现自身的经济再平衡。从产业技术创新规律看,由于高科技产品研发投入大,并且产品生命周期短,在全球市场一体化的形势下,要分摊研发成本,必须走大量出口的路线,提高产品销量,依靠规模化的海外市场获得与研发投入成正比例的利润。
中国吸收外资面临多方位、多层次的国际竞争。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总体呈现回升态势,跨国公司国际化程度持续提高,现金持有量创历史新高,未来可能出现新一轮跨国投资增长高潮。中国正逐渐成为世界科技产品出口的巨大市场,商务部数据显示,2001年至2011年,中国进口高技术产品从560亿美元增至4630亿美元,年均增幅23.5%。同一时期自美进口的高技术产品,则由2001年占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口总额的16.7%降到2011年的6.3%。根据相关预测,未来10年内中国高科(600730,股吧)技市场的年增长率将达到20%~40%。意味着更多的通过开放创新和合作创新的模式,接受全球的产业转移以及自身的产业升级,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新兴的产业转移基地和研发中心,这无疑是中国实现开放创新“蛙跳”的一次重大机遇。
中国开放型经济空间巨大
可以说,未来全面提高中国开放型经济的空间还十分巨大:
一是吸收外国直接投资(FDI)中国有较大的空间。一方面,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统计资料,中国吸收FDI存量的人均规模长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最高的是2011年,也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8%,近几年外商直接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下降。未来中国需要进一步在提高吸引外资数量的同时,增强吸引外资的质量。引导外商投资高附加值制造领域,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强化外商投资作为引进技术和智力的重要载体作用;促进东部地区吸收外资转型升级、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优化利用外资区域结构,特别是外资推动中国创新能力方面空间巨大。
二是中国进一步降低市场壁垒的空间也较大。金融开放度指标显示,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从国际金融市场来看,中国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空间巨大。随着经济实力提升,中国与周边国家、贸易伙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民币区域化的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同时也可以考虑进一步降低工业制成品的关税税率,继续加大对外资的开放力度,加快高新技术进口,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参与核心技术研发。
三是在推动政府效率提升和市场化机制方面空间更大。深化政府职能转变,积极稳妥推进简政放权,着力构建服务型政府,要减少政府直接干预,花力气促进科研和自主创新的发展,特别是在政府采购方面要更加透明公平。从长远来看,凡是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的新兴产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均有较高的机会参与国际市场的政府采购。因此,全球化红利并没有减少甚至消失,只要中国善于利用吸收全球创新资源和高级生产要素,不断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攀升,它依然能够给中国带来更大的创新空间,中国还将是第二轮全球化红利和开放的最大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