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1月的狂飙突进后,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双双“大跳水”。
中国人民银行(央行)3月10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445亿元,较1月的1.32万亿元缩水超过一半。回落幅度更为明显的则是包含信托贷款等“隐形信贷”的社会融资规模。在1月创下2.58万亿元的历史新高后,2月社会融资规模降至9387亿元,环比下降超过六成。
从机构点评看,之所以数据坐上了过山车,主要是春节因素所致。此外,监管层加强了对影子银行的监管。
不过也还有一点好消息:从直接代表市场流动性情况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来看,2月末M2余额为113.18万亿元,同比增长13.3%,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在1月大幅失速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1),在2月也出现了恢复性增长,同比增长6.9%,比上月末高5.7个百分点。
单月存款新增近2亿
细看数据,虽然2月6445亿元的新增贷款规模略逊于市场预期,但考虑到春节假期因素,这一新增规模仍算基本延续1月的投放意愿。
“2月份贷款低于预期,主要在于中小银行受制于贷存比限制,但大银行2月份新增信贷较为强劲。”中金公司昨日分析称。
从信贷结构上看,2月住户贷款仅增加492亿元,环比少增4427亿元,显示银行收紧住房抵押贷款的现象从行业角度来看确实存在。
此外,对公中长期贷款也较早前出现明显回落。2月增加2905亿元,占全部人民币贷款总额的45.1%。
存款方面似乎要比贷款方面的看点多。
数据显示,2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99万亿元,同比多增1.22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891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9736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4222亿元。
“造成2月存款大幅回升的原因主要是1月末与春节假期重合,将大量存款进行了定期或理财配置,形成1月末时点存款大幅下降,而大量存款在节后(2月份)重新恢复为存款形态。”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昨日发布报告称。
与2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受单位活期存款大幅减少影响,1月人民币存款减少9402亿元,并导致M1在1月同比增长1.2%,增速分别比去年末和去年同期低8.2个和14.1个百分点。不过,从1、2月累计变化来看,前两月新增存款较去年同期仍大幅降低了8339亿元,显示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创新才是导致存款下降的重要原因。
表外融资缩水明显
相对于新增人民币贷款,社会融资规模在2月放缓至不足1亿元的规模,也令市场大跌眼镜。
其中,除本、外币新增贷款较去年同期多增外,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票票据等“影子信贷”不仅与去年同期相比,而且和今年1月比,都出现大幅少增。
数据显示,2月,委托贷款增加799亿元,同比少增627亿元,环比更是少增3166亿元;信托贷款增加784亿元,同比少增1041亿元,环比则少增284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1411亿元,同比少减412亿元,而上个月则增加多达4901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995亿元,同比少459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春节过后,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一改节前的紧张局面,即使央行重启正回购也并未妨碍资金利率走低,因此,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在这种背景下,银行表外融资节奏急剧放慢,更多的是监管部门主动调整所致,尤其是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正在加码。
“2月的社会融资总量数据低于预期,显示商业银行压缩非标资产的去杠杆行为仍在继续,特别表现在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的同比变化上。”中金公司认为,“总体来看,央行引导金融体系去杠杆的意图正在得到执行,但伴随货币市场利率走低,政策意图能否继续贯彻还需要银监部门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