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轮胎看中国,中国轮胎看山东”,这是业内人士共识。
但是,在汽车工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即便是对产业未来前景最乐观的人士也不得不承认,目前山东轮胎产能的确过剩了,产业“跑偏”了。“特别是中低端产品,就算未来几年不再新增产能,恐怕也还是缓解不过来。”跟轮胎打了几十年交道的山东皓宇橡胶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景泉说。
这里压缩产能,那里却来招商
广饶县是我省重要的轮胎生产基地。当地一官员对记者说:广饶目前限制新增轮胎项目,但周边一些地区却来招商,“那些县都有人住在这里,几乎天天往企业跑,吸引企业去当地投资。”
轮胎属资金、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可大幅带动地方GDP和税收增长。据卓创资讯监测,去年以来,山东全钢胎扩能3000万套、半钢胎扩能2.8亿条以上。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2013年轮胎行业许多企业销售向好,利润增加。这一变化源于国际市场。行业协会和轮胎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证实:滞缓了差不多两年,橡胶原材料价格走低,外需市场回暖。
据省橡胶行业协会统计,2013年,山东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利润同比增长15%和19.3%。但增幅分别回落8.8、10.3个百分点。
更令人忧虑的是深层矛盾。“目前,行业产能利用率64.5%,为什么那么多人要进入轮胎行业,就是认为轮胎还有利可图,但这个利润是薄利多销堆出来的。”省橡胶行业协会会长张洪民称,这表明轮胎市场越来越依靠价格竞争,去年以来轮胎价格已跌了30%,企业开工率为70%。
产业集中度亟待提高
据省橡胶行业协会统计,国内轮胎企业总数为500多家,山东拥有300家左右,年产量在50万条以下的小轮胎厂占总数的近一半。去年,山东子午线轮胎年产能占全国总产量的50.9%。
“目前,山东轮胎行业大而不强、广而不精的特征明显。”张洪民告诉记者,2013年,世界轮胎业三巨头之一普利司通的销售收入达到200亿美元,相当于山东整个轮胎产业的收入。这说明我省轮胎行业产业集中度亟待提高。
在山东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张卫国看来,谈中国的产能过剩,有一个特殊的国际背景需要正视和考虑。当前,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三个深刻变化:一是我们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严重过剩经济阶段,而世界大国经济体供求基本饱和;二是金融危机后,所有国家财政、居民收入普遍下降,对一般性产品需求大幅下滑;三是转型经济体市场机制越来越充分,过去大出大进的格局开始变化。
“这就决定了全世界都出现了产能过剩现象。”张卫国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产能过剩已不仅仅是中国或山东一国一省的问题,而是世界经济共同面对的难题。他分析说,作为我国较早市场化的领域之一,轮胎业要摆脱产能过剩,不仅要在国内想办法,还要眼光向外,走出国门“做文章”。“原材料、市场两头在外,是我国轮胎企业成本高企的重要因素,‘走出去’由单纯的找资源,逐渐向制造、销售的全产业链输出发展,可以优化制造产地分布,转移过剩产能。”
从土中挖金到沙里淘金
许多行业的领先企业已自主启动“结构调整”:
“我们坚决淘汰了350万条传统斜交胎生产线,同时停止了300万条低端乘用车子午胎生产线。”威海市三角集团董事长丁玉华对记者说。取而代之,三角正建设新的高科技含量、低碳绿色产品生产线,发展冰雪地轮胎、商用车轮胎等耐磨型产品,收益前景不错。
玲珑集团在新建的1200万条高性能半钢子午胎项目中,首先采用了胎体电子辐射仪预硫化技术。实验证明,使用该技术可使胎体重量降低1.5%,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约胶料540余吨,多创效益2000余万元,此项技术获得2012年省自主创新重大专项扶持资金1000万元。
丁玉华认为,“汽车和轮胎产业依赖粗放经营实现规模增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现在行业已由过去的‘土中挖金’,进入过剩经济的‘沙里淘金’。”
他的判断是:“沙里淘金”的产业特征,是稳中有增又有变,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承担起创新驱动的责任。“尤其是对轮胎这样的传统制造业来说,目前最迫切的是要迅速提升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源含量,打破产品同质化障碍,通过科技创新培育出新的竞争优势。”
“要想破解轮胎产能过剩,转变政府职能很重要。”台湾橡胶工业同业工会总干事陈钰光告诉记者,从台湾轮胎业发展经验来看,要更多发挥市场的调节和矫正作用,政府则更应关注地区的社会效益、环保效益,严格落实节能环保政策,以此来保证公平竞争,为市场优胜劣汰建立制度环境。
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管理部部长王锐表示:“与钢铁、水泥等行业全面过剩不同,轮胎是结构性过剩,调控不能一刀切。”他建议,化解过剩产能应该标准先行,及早抓紧制定省级轮胎行业准入标准和轮胎产品技术标准,“要提高技术、装备、工艺、能耗、环保、质量等要求,实现企业自发的调整升级,通过市场的手实现落后产能的淘汰,而非行政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