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过去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为“决定性作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金融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金融领域的改革,核心内容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期货市场是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获诺贝尔奖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勒说过:“真正的市场经济是不能缺少期货市场的经济体系”。加快金融期货市场建设,有利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进一步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完善的制度设计和可靠的监管机制确保金融期货不会成为外资做空中国的工具,反而有利于中国的金融和宏观经济稳定。
加快金融期货市场建设
是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加快金融期货市场建设是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对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完善金融市场价格发现功能、提供多元化的金融风险管理工具具有重要意义。
1、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需要
发挥利率和汇率对金融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的前提是要有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包含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场外市场(OTC)和交易所市场等不同层次,它们共同构成了统一完整的金融市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得到了较快发展,金融对资源配置的功能和效率逐步提高。但是,也要看到我国金融市场“小而不全”的特点十分明显,与我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相匹配,尤其是金融期货市场极度不发达,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制约利率和汇率市场化的“短板”。当前和今后加快金融改革,尤其需要将金融期货市场这一短板尽快补上,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从而为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建立起市场基础。
金融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以证券市场为例,首先,证券期货与现货市场互相补充,证券现货市场起到发行、交易的功能,期货市场起到风险对冲的功能,而发行、交易和风险对冲是完整的证券市场演进过程中所必备的三个层次功能。发行市场实现了投资、融资和证券的静态定价,交易市场实现了证券动态定价和优化配置,而风险对冲市场则实现了证券风险的控制、分割、转移和再分配。这三个层次有机协调,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相伴共生、互相补充的统一整体。其次,证券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互相促进,一方面,期货标的来自现货市场,现货市场的壮大是期货市场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期货市场发展为现货市场带来了更广泛的参与主体,有利于提高现货市场的透明度和流动性,提升现货市场运行效率和经济功能。
此外,发展金融期货市场有助于打通现有市场之间的隔阂,实现交易平台之间和交易主体之间的互联互动。以国债市场为例,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是两个相对分割的交易场所,由于交易主体不同,两个市场债券价格趋同性差,处于割裂状态。国债期货的推出将有助于改善这一局面,由于实行实物交割,打通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之间的隔阂,加之国债期货实行供标准化合约、集中连续交易,降低了投资者准入门槛,丰富了交易者群体,活跃了国债现货市场的交易。
2、发挥金融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需要
金融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共同形成完善的价格发现体系。一个完善的价格发现体系需要建立在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市场基础之上,需要现货、期货,短期、长期,场内、场外市场共同发挥作用。按照时间的不同,价格可以分为“即期价格”和“远期价格”。即期价格和远期价格都是经济主体进行经济决策时考虑的重要因素,这两个价格共同决定了经济主体对经济资源在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分配。金融期货对于即期价格和远期价格发现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即期价格发现来说,供需均衡力量是价格的基本决定因素,但是市场预期会影响供需,即未来市场变化也会影响现货市场的供需,而预期最好的诠释表现在期货市场。期货市场的集中交易、连续竞价的交易模式,可以充分把市场对于未来的预期体现出来。对于远期价格发现来说,金融期货本身就代表未来的价格,交易所的交易机制又保证了期货定价的公平性和竞争性,对于未来的价格充分挖掘,是远期价格最好的指示器。金融期货市场的建设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完善、合理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以国债市场为例,加快金融期货建设有助于形成基准的收益率曲线。收益率曲线是分析利率走势和进行市场定价的基本工具,也是进行投资的重要依据,在市场化的金融体系中发挥价格指示器的作用。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目前,我国国债的一级和二级市场不发达,市场化程度较低,不能有效地发现价格。在银行间市场上,尽管交易量很大,但是债券交易不够连续。在交易所市场上,债券的交易相对不活跃。这些都导致不能形成一个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金融期货市场一方面可以打通市场割裂,提高市场主体的参与性和交易量,提高流动性和交易连续性;另一方面,金融期货市场可以提供一个集中交易、报价的场所,为收益率提供一个价格发现的平台,这都将有利于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以美国为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收益率曲线,事实上已经成为欧洲美元利率市场与美国利率市场的定价中心,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收益率曲线就是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不同期限利率期货产品所对应的收益率。
3、提供多元化风险管理工具的需要
如何管理利率和汇率风险,成为金融市场化改革后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金融市场化改革后,利率、汇率等价格波动更加频繁,给居民生活和企业经营都带来不利影响。以近期外汇市场为例,自2014年1月14日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贬值3.1%,尤其是3月17日以后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波幅扩大到中间价的上下2%,汇率风险明显加大。以2014年1-2月份进口金额计算,若不采取避险措施,将增加591.6亿元的进口成本。对于利率和汇率风险,金融期货是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居民和企业可以通过金融期货合约提前将价格锁定,从而避免价格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金融市场化改革后推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工具也符合中国一贯的改革实践。以人民币汇率市场为例,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7月21日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5年8月,央行推出远期业务;2006年4月,央行推出掉期交易;2007年5月18日,央行宣布放宽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由原来的千分之三扩大到千分之五;2007年8月,央行又进一步开放了货币掉期交易;2010年6月19日,我国重启汇改;2011年4月1日,中国银行(601988,股吧)间外汇市场正式推出人民币对外汇期权交易。人民币汇率的每一次改革,都配套推出新的人民币外汇衍生产品,为市场提供了必要的风险管理工具。此次新一轮汇改启动,需要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外汇期货配套。
金融期货与远期、掉期、期权等品种共同构成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箱。以人民币外汇市场为例,人民币外汇期货是比人民币外汇远期、掉期、期权产品更简单实用的汇率风险管理工具。外汇远期和期权存在流动性差、交易不公开、报价不透明、交易门槛高等缺点,而人民币外汇期货正好可以弥补以上不足,交易公开透明,流动性更好,价格公平合理,更有利于中小企业参与。
发展金融期货市场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现实需求
金融期货市场的发展根本目标就是服务实体经济。当前我国实体经济面临转型升级压力,同时还面临着金融市场化改革风险,特别是重塑金融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导致的风险因素叠加,产生了对金融期货交易的内生需求。金融期货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为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保驾护航,进一步促进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
1、完善资本市场功能离不开金融期货市场
金融期货运行4年来,促进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提高了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沪深300指数期货和5年期国债期货上市交易以来,运行平稳健康,功能逐步发挥,改善了资本市场通过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功能。拓宽了资本市场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的空间。以沪深300股指期货为例,股指期货不但已成功嵌入中国资本市场,而且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正能量。股市的系统性风险,包括波动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及极端下行风险大幅下降;股市同涨同跌的现象也大幅减少,改善了股市的资源配置能力;各类金融机构运用股指期货创造的许多绝对收益产品给熊市中的投资者也带来了正回报;股指期货大大促进了金融机构业务多元化,增加了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推动了股市投资理念的更新,净化了股市投资文化。
然而,目前我国股指期货和国债期货产品单一,还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一是非沪深300指数成分股波动风险往往更大,市场避险需求也更强烈;二是健全基于真实供求的国债收益率曲线需要更多的国债期货品种。为完善资本市场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满足市场对避险工具和定价基准的需求,非常有必要尽快启动股指期货和国债期货新品种的上市工作。如加快推进上证50和中证500指数期货上市,配合沪深300指数期货实现对股市风险更大面积的覆盖,增加蓝筹股流动性,遏制中小盘短线交易,促进资本市场成熟。尽快上线其他期限的国债期货产品,形成反映市场供求的、基于国债期货的基准收益率曲线,将有助于公司债、企业债等准确定价,帮助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
2、货币市场利率风险催生短期利率期货需求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利率风险加大,市场主体避险需求日趋强烈。以2013年6月的“钱荒”事件为例,银行间市场同业拆放利率高企,市场流动性近乎枯竭,违约概率也大幅上升。短期利率风险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影响越来越不容忽视。一方面,市场利率变动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融资成本,各类企业对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将越来越重视;另一方面,短期利率是市场流动性的风向标,而流动性是金融机构的生命线,其对短期利率的波动更敏感。从国际经验看,利率风险上升可能导致大量中小金融机构的破产。美国在1987-1991年间由于短期利率波动倒闭的银行就高达1970家,而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才倒闭140多家。因此,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必须及时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管理短期利率风险的工具。短期利率期货有助于实体企业对冲短期利率波动,有助于金融机构降低经营风险,是当前我国企业和金融机构需求十分迫切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
及时推出短期利率期货,也是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确保金融体系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要求。世界银行研究发现,在调查的44个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国家中,有近一半的国家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发生了金融危机。客观上,“钱荒”是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风险逐步积聚到一定程度后集中释放的结果,也是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系统性风险苗头时脆弱性的体现。要避免“钱荒”的重演,除继续强化流动性风险监管以外,更为有效的办法是为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短期利率风险的对冲工具。
3、发展外汇期货是企业管理汇率风险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汇改进程加快,特别是自今年3月17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幅扩大到开盘中间价的上下2%,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特性大幅提高,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更大。然而由于汇率风险管理工具相对不足和进入门槛过高,当前我国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中小企业总体上只能被动应对汇率波动。主要的应对方法,一是改变贸易结算方式,通过贸易融资缓解汇率升值的损失,但是当汇率贬值或双向波动时就不再适用。二是努力实现外汇收支相抵,这只适合同时有大量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对于收入外汇、支出人民币的出口加工企业就很难应用。为缓解出口企业困境,央行汇改以来数度改革远期结售汇制度,期望为企业提供主动管理汇率风险的工具。然而由于认知不足、门槛较高等问题,远期结售汇避险效果未达预期,实际应用也不多。因此,及时推出外汇期货期权品种、降低汇率避险交易成本已经成为满足我国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中小企业主动管理汇率风险需求的当务之急。
外汇期货市场还将有助于我国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合作,是落实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支撑。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企业面临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局面。在中央“走出去”战略的布局下,一大批有比较优势的我国企业以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以跨国并购打造实力品牌。然而由于人民币资产在全球金融版图中仍然处于边缘位置,企业走出去就面临着国际市场利率和汇率波动的巨大风险。加快建设外汇期货市场,不仅有利于扩大人民币资本的全球话语权,还将为我国企业提供了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的避风港。
发展金融期货市场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现实需求
金融期货市场的发展根本目标就是服务实体经济。当前我国实体经济面临转型升级压力,同时还面临着金融市场化改革风险,特别是重塑金融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导致的风险因素叠加,产生了对金融期货交易的内生需求。金融期货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为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保驾护航,进一步促进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
1、完善资本市场功能离不开金融期货市场
金融期货运行4年来,促进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提高了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沪深300指数期货和5年期国债期货上市交易以来,运行平稳健康,功能逐步发挥,改善了资本市场通过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功能。拓宽了资本市场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的空间。以沪深300股指期货为例,股指期货不但已成功嵌入中国资本市场,而且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正能量。股市的系统性风险,包括波动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及极端下行风险大幅下降;股市同涨同跌的现象也大幅减少,改善了股市的资源配置能力;各类金融机构运用股指期货创造的许多绝对收益产品给熊市中的投资者也带来了正回报;股指期货大大促进了金融机构业务多元化,增加了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推动了股市投资理念的更新,净化了股市投资文化。
然而,目前我国股指期货和国债期货产品单一,还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一是非沪深300指数成分股波动风险往往更大,市场避险需求也更强烈;二是健全基于真实供求的国债收益率曲线需要更多的国债期货品种。为完善资本市场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满足市场对避险工具和定价基准的需求,非常有必要尽快启动股指期货和国债期货新品种的上市工作。如加快推进上证50和中证500指数期货上市,配合沪深300指数期货实现对股市风险更大面积的覆盖,增加蓝筹股流动性,遏制中小盘短线交易,促进资本市场成熟。尽快上线其他期限的国债期货产品,形成反映市场供求的、基于国债期货的基准收益率曲线,将有助于公司债、企业债等准确定价,帮助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
2、货币市场利率风险催生短期利率期货需求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利率风险加大,市场主体避险需求日趋强烈。以2013年6月的“钱荒”事件为例,银行间市场同业拆放利率高企,市场流动性近乎枯竭,违约概率也大幅上升。短期利率风险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影响越来越不容忽视。一方面,市场利率变动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融资成本,各类企业对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将越来越重视;另一方面,短期利率是市场流动性的风向标,而流动性是金融机构的生命线,其对短期利率的波动更敏感。从国际经验看,利率风险上升可能导致大量中小金融机构的破产。美国在1987-1991年间由于短期利率波动倒闭的银行就高达1970家,而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才倒闭140多家。因此,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必须及时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管理短期利率风险的工具。短期利率期货有助于实体企业对冲短期利率波动,有助于金融机构降低经营风险,是当前我国企业和金融机构需求十分迫切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
及时推出短期利率期货,也是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确保金融体系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要求。世界银行研究发现,在调查的44个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国家中,有近一半的国家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发生了金融危机。客观上,“钱荒”是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风险逐步积聚到一定程度后集中释放的结果,也是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系统性风险苗头时脆弱性的体现。要避免“钱荒”的重演,除继续强化流动性风险监管以外,更为有效的办法是为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短期利率风险的对冲工具。
3、发展外汇期货是企业管理汇率风险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汇改进程加快,特别是自今年3月17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幅扩大到开盘中间价的上下2%,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特性大幅提高,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更大。然而由于汇率风险管理工具相对不足和进入门槛过高,当前我国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中小企业总体上只能被动应对汇率波动。主要的应对方法,一是改变贸易结算方式,通过贸易融资缓解汇率升值的损失,但是当汇率贬值或双向波动时就不再适用。二是努力实现外汇收支相抵,这只适合同时有大量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对于收入外汇、支出人民币的出口加工企业就很难应用。为缓解出口企业困境,央行汇改以来数度改革远期结售汇制度,期望为企业提供主动管理汇率风险的工具。然而由于认知不足、门槛较高等问题,远期结售汇避险效果未达预期,实际应用也不多。因此,及时推出外汇期货期权品种、降低汇率避险交易成本已经成为满足我国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中小企业主动管理汇率风险需求的当务之急。
外汇期货市场还将有助于我国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合作,是落实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支撑。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企业面临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局面。在中央“走出去”战略的布局下,一大批有比较优势的我国企业以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以跨国并购打造实力品牌。然而由于人民币资产在全球金融版图中仍然处于边缘位置,企业走出去就面临着国际市场利率和汇率波动的巨大风险。加快建设外汇期货市场,不仅有利于扩大人民币资本的全球话语权,还将为我国企业提供了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的避风港。
发展金融期货市场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现实需求
金融期货市场的发展根本目标就是服务实体经济。当前我国实体经济面临转型升级压力,同时还面临着金融市场化改革风险,特别是重塑金融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导致的风险因素叠加,产生了对金融期货交易的内生需求。金融期货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为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保驾护航,进一步促进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
1、完善资本市场功能离不开金融期货市场
金融期货运行4年来,促进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提高了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沪深300指数期货和5年期国债期货上市交易以来,运行平稳健康,功能逐步发挥,改善了资本市场通过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功能。拓宽了资本市场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的空间。以沪深300股指期货为例,股指期货不但已成功嵌入中国资本市场,而且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正能量。股市的系统性风险,包括波动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及极端下行风险大幅下降;股市同涨同跌的现象也大幅减少,改善了股市的资源配置能力;各类金融机构运用股指期货创造的许多绝对收益产品给熊市中的投资者也带来了正回报;股指期货大大促进了金融机构业务多元化,增加了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推动了股市投资理念的更新,净化了股市投资文化。
然而,目前我国股指期货和国债期货产品单一,还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一是非沪深300指数成分股波动风险往往更大,市场避险需求也更强烈;二是健全基于真实供求的国债收益率曲线需要更多的国债期货品种。为完善资本市场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满足市场对避险工具和定价基准的需求,非常有必要尽快启动股指期货和国债期货新品种的上市工作。如加快推进上证50和中证500指数期货上市,配合沪深300指数期货实现对股市风险更大面积的覆盖,增加蓝筹股流动性,遏制中小盘短线交易,促进资本市场成熟。尽快上线其他期限的国债期货产品,形成反映市场供求的、基于国债期货的基准收益率曲线,将有助于公司债、企业债等准确定价,帮助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
2、货币市场利率风险催生短期利率期货需求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利率风险加大,市场主体避险需求日趋强烈。以2013年6月的“钱荒”事件为例,银行间市场同业拆放利率高企,市场流动性近乎枯竭,违约概率也大幅上升。短期利率风险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影响越来越不容忽视。一方面,市场利率变动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融资成本,各类企业对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将越来越重视;另一方面,短期利率是市场流动性的风向标,而流动性是金融机构的生命线,其对短期利率的波动更敏感。从国际经验看,利率风险上升可能导致大量中小金融机构的破产。美国在1987-1991年间由于短期利率波动倒闭的银行就高达1970家,而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才倒闭140多家。因此,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必须及时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管理短期利率风险的工具。短期利率期货有助于实体企业对冲短期利率波动,有助于金融机构降低经营风险,是当前我国企业和金融机构需求十分迫切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
及时推出短期利率期货,也是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确保金融体系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要求。世界银行研究发现,在调查的44个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国家中,有近一半的国家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发生了金融危机。客观上,“钱荒”是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风险逐步积聚到一定程度后集中释放的结果,也是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系统性风险苗头时脆弱性的体现。要避免“钱荒”的重演,除继续强化流动性风险监管以外,更为有效的办法是为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短期利率风险的对冲工具。
3、发展外汇期货是企业管理汇率风险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汇改进程加快,特别是自今年3月17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幅扩大到开盘中间价的上下2%,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特性大幅提高,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更大。然而由于汇率风险管理工具相对不足和进入门槛过高,当前我国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中小企业总体上只能被动应对汇率波动。主要的应对方法,一是改变贸易结算方式,通过贸易融资缓解汇率升值的损失,但是当汇率贬值或双向波动时就不再适用。二是努力实现外汇收支相抵,这只适合同时有大量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对于收入外汇、支出人民币的出口加工企业就很难应用。为缓解出口企业困境,央行汇改以来数度改革远期结售汇制度,期望为企业提供主动管理汇率风险的工具。然而由于认知不足、门槛较高等问题,远期结售汇避险效果未达预期,实际应用也不多。因此,及时推出外汇期货期权品种、降低汇率避险交易成本已经成为满足我国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中小企业主动管理汇率风险需求的当务之急。
外汇期货市场还将有助于我国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合作,是落实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支撑。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企业面临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局面。在中央“走出去”战略的布局下,一大批有比较优势的我国企业以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以跨国并购打造实力品牌。然而由于人民币资产在全球金融版图中仍然处于边缘位置,企业走出去就面临着国际市场利率和汇率波动的巨大风险。加快建设外汇期货市场,不仅有利于扩大人民币资本的全球话语权,还将为我国企业提供了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的避风港。
发达金融期货市场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经济体金融改革带动全球金融市场版图变迁的最显著特征,就是金融期货交易的发展和壮大。美国具有包容性文化的资本市场保证了金融期货品种顺应实体经济需求而及时推出,有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日本由于金融管理体制僵化,金融衍生品市场建设落后于金融改革的步伐,金融风险积累,制约了产业发展。
1、美国金融期货市场建设的成功经验
从外汇市场来看,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主要发达经济体都适时启动了金融自由化改革,使得金融市场上外汇风险越来越大。以德国马克为例,1959年至1971年间德国马克兑美元汇率日均波幅只有0.44美分,而1971年至1978年其日均波幅则上升至5.66美分,增长了13倍。国际贸易的扩张也使更多的贸易企业陷入了汇率波动的风险中。尽管当时美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已经初具规模,能够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适当的避险渠道。但对一般的贸易企业而言,由于不具备参与银行间市场的资格,只能任由汇率风险吞噬其利润。1972年5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果断成立了国际货币市场分部,挂牌对多种货币对美元的外汇期货。当年外汇期货交易量就达到了14.5万张。在之后的一系列危机如石油禁运、阿以战争中,美国能够确保以美元为核心的世界金融秩序稳定和安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外汇期货功不可没。
从债券市场来看,上世纪70年代美国启动渐进的利率自由化改革。由于经济“滞胀”难题带来宏观政策顾此失彼,利率政策摇摆不定,导致市场利率频繁波动,幅度也越来越大。1974年美国国债加权平均利率约为7.8%,到1977年降为7%,1979年后又大幅上升,到1981年达到了创纪录的15%。利率频繁而剧烈的波动使得市场各方参与主体都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利率风险威胁,保值和避险需求日趋强烈。1976年1月CME就创造性地将商品期货的风险管理经验应用到金融市场,顺势推出了90天国债期货合约。此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陆续又推出了30年期、1年期、10年期等不同品种的国债期货。这一系列产品,降低了保罗·沃尔克紧缩货币政策的阻力,使美国企业成功渡过了滞胀难关,也为格林斯潘时代的稳健增长奠定了基础。2007年CME合并CBOT之后,形成了一条基于真实供求关系的CME国债基准收益率曲线,成为美国资产定价之锚,大大降低了美国的市场利率风险。
从股票市场看,美国在金融自由化改革中,宏观的不稳定在股市得到了反应,利率中枢上移使得股市持续承压。道指在1964年是874点,到1981年底为875点,而这18年间美国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9倍。股市受金融自由化改革和市场风险的影响原地踏步,失去了产业升级“发动机”和国民经济“晴雨表”的功能。1982年美国推出个股期货、股指期货等一系列权益类期货期权品种之后,实现了股市风险敞口的全覆盖,道指随后一路上涨。到1991年底,突破了3000点,而同期美国名义GDP也实现了翻番。
2、日本金融期货市场发展滞后的教训
与美国相比,日本的经验教训就更加值得我们借鉴和吸取。上世纪80年代,由于日本衍生品交易多头管理,体制僵化,迟迟不能推出日元期货产品。1985年9月“广场协议”之后,日元浮动升值。而当时日元期货的交易中心一是在CME,二是在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SIMEX),日本本土基本失去了日元定价权,直到广场协议4年后的1989年,日本各方才达成协议,创立东京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开展外汇期货交易。然而这为时已晚,日元波动的巨大风险迫使日本企业加速产业外移,日本经济出现所谓的“空心化”,日本经济从此步入了“失去的十年”。
日本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也同样未能成功复制美国经验,金融衍生品市场多部门监管导致发展步伐缓慢,未能发挥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1977年,日本政府开始放松国债交易和发行限制,推动利率市场化。“广场协议”之后,东京证券交易所先后推出了10年期和20年期的长端国债期货。随着日本经济增速放缓,金融脱媒加剧,银行贷存比下降,为缓解利率市场化压力,日本银行开始大幅增加房地产和非银行金融部门贷款投放,并导致短期负债攀升。然而由于缺乏短期利率期货品种,银行短期负债的增加带来的利率风险无法得到对冲,使得日本金融界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日本的银行业几经重组,也只是短期内扩大了日本银行的资产规模,银行的长期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
从股票市场看,金融改革引致的风险和宏观经济不稳定,导致日本股市在金融市场化进程中不断走低。然而日本权益类衍生工具一直品种较为单一,仅有TOPIX等有限的几种,交易量甚至还比不上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的NIKKEI225指数期货。这也导致日本国内权益头寸始终暴露于股市的风险之下,限制了股票市场功能的发挥。
金融期货市场有利于实现金融和宏观经济“双稳定”
有人担心金融期货会成为国际资本做空中国的工具。其实不然,相关国家的实践表明,金融期货更有利于金融稳定,而且有助于抵御跨境资本流动的冲击,实现宏观经济稳定。
1、健全的交易制度和监管机制隔离国际资本做空动机
金融期货的做空机制貌似为国际资本做空中国提供了工具,但现行的交易制度和监管机制早已对上述行为作了防范,欲通过金融期货做空中国将受到各类制度制约而不可能实现。
首先,期货市场实行撮合交易,有买有卖才能成交,有空方必然有多方,多空双方各自的持仓量必然相等。如果没有人做多,做空就不可能实现。这是期货市场最基本的制度,这一制度保证了期货市场的自身稳定运行。
其次,我国对QFII和RQFII资金参与金融期货实行准入制度。以沪深300股指期货为例,QFII和RQFII参与股指期货只能进行套期保值交易,套期保值要求在期现货市场交易方向相反,期货的卖空操作对应现货市场同等数量的买入,对整个市场而言,并不会形成向下的做空力量。
再次,我国对金融期货实行持仓限额制度。同样以沪深300股指期货为例,单个客户在每个合约上进行投机交易的单边持仓限额为600手,折合合约价值约3.8亿元,同一客户在不同会员处持仓加总计算。截至2014年3月底,沪深300指数股票现货总市值16.5万亿元,流动市值12.1万亿元,在现货市场无下跌意愿的前提下,通过3.8亿元期货合约使得12.1万亿元现货市值下跌显然不具备可能性。
除此之外,金融期货还实行大户持仓报告制度、风险警示制度和强行平仓制度,投资者较大仓位持仓需报告交易所,交易所实时监控市场,认为有必要的将对会员和客户进行警示,进一步的,如有必要交易所可对客户持仓强行平仓。健全的交易制度和监管机制保证金融期货的风险可测、可控、可承受,并不会成为国际资本做空中国的工具。
2、金融期货有利于金融稳定
第一,金融期货可以使投资者有效分散风险,减小对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积聚。金融期货是天然的风险对冲工具,通过与现货市场的反向操作,可以提前锁定价格,将风险转移出去。第二,金融期货可以作为投资者遇到突发事件时恐慌情绪的发泄口,有利于维持金融稳定。2001年“9·11”事件中,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人们都陷入巨大的恐慌中,标普500指数期货交易量和持仓量都大幅增加,人们通过衍生品来对冲风险的需求大大增加,有效地缓解了恐慌情绪。在2008年金融危机最严峻的时刻,股指期货交易量和持仓量显著增加,不但为市场提供了充分流动性,且有效减缓了金融危机冲击力度,获得全球市场的一致肯定。第三,金融期货可以有效降低现货市场的波动。在没有金融期货的前提下,人们在遇到不利条件时,将会通过现货市场的操作来避免情况的恶化,但是,在有了金融期货后,人们可以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对冲,不需要通过大量的市场间资本流动就能管理风险。
3、有助于抵御跨境资本流动的冲击
拥有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国家往往比金融市场不发达的国家能更好地抵御跨境资本流动的不利冲击。在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金融产品往往具有较好的需求弹性,较小的价格波动往往就会引起大量的交易以及相反方向的交易需求,而大量相反的交易需求的出现则能起到抑制价格过度波动的作用,从而起到稳定利率、汇率和股票市场的作用。当面临跨境资本流动冲击时,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好比穿着“防弹衣”,能够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保护实体经济免受不利冲击。我们研究了1961-2012年“G7”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稳定性,发现新兴市场国家GDP增长速度的波动率是“G7”国家的2倍,也就是说发达国家的经济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探究其中的原因,我们认为“G7”国家金融市场更完善更发达,抑制了资本的大进大出,维持了利率汇率的相对稳定,进而实现了宏观经济的相对稳定。(刘文财系中金所外汇期货开发小组负责人,赵庆明、王宇鹏、邢兆鹏系北京金融衍生品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