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北京6月27日 - 纷纷扰扰一个月的中国青岛港口融资丑闻,并未带来预期中的“击鼓传花”效应,令恐慌情绪渐渐平复,只留下银行系融资收紧的警钟仍在耳边,挤压商品贸易融资的空间,不过行业反倒因祸得福。
以铜为例,融资丑闻一出,市场普遍预测铜库存将出现转移以及集中释放,令铜价承压,但没有想到的是,铜价在融资丑闻发生至今反走出了V字型走势。
数位融资操作熟练的大型金属贸易商指出,融资骗贷是一种违法行为,一般需要仓库的配合才能完成,要想得手并不容易,而铜融资的操作向来成熟和规范,所以青岛融资丑闻应是“个案”。
实际上,他们已经嗅到了贸易融资空间压缩后的新商机并布局其中,毕竟中国有色金属的下游消费并不差,且比较稳定,而融资收紧直接导致进口效率降低,推升国内铜现货价格。
自2012年底的钢贸信贷危机以来,银行系就已经开始收紧贸易信贷,青岛港融资丑闻无疑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本轮银行系收紧融资监管的政策,在压缩融资规模的同时,还直接妨碍了库存集中释放的速度,反而让中国铜现货仅在短线贴水后随即逆转成升水。
“最近连续一两周,铜进出口贸易持平或者有利润,这让还能开到信用证的这些人收益更高了,不仅享受了息差,还能有一些贸易盈利。”中信期货副总经理兼首席分析师景川指出。
中国地质矿业(香港)有色金属部总经理薛宝庆之前就表示,这一事件将驱动商品融资去杠杆,但也会让中国的铜贸易出现更多的正套(铜进口中国有利润)机会。
数据显示,受青岛融资丑闻打压,中国沪铜主力合约SCFcv1仅花了两周时间就自三个月高点下跌4%,但随后强势反弹,收复失地后并向50,000元大关发起冲击,截止本周五的涨幅达5.7%。
**融资信贷“适度”收紧**
青岛融资丑闻对市场的心理影响已经淡化,银行的反应至关重要,将决定市场的走向。市场人士指出,相比融资丑闻前,国内外银行并没有叫停融资业务,只是“适度”收紧。
国内银行对信用证的开具已经适度收紧,降低信用证开具的杠杆,部分增加货物物流的监管,并严格以授信额度定融资额度,上述措施并令融资货物报关进口周期延长至15-20天左右,之前则为3-4天。而部分境外银行对仓单信用证贴现降低了兴趣。
“现在的贸易信用证必须有授信额度,而且不能放大系数,保证金的比例一般是20%,银行还要进行船情调查和货物监管。”国内一大型银行华东分行国际部人士称。
其实,现在要完整评估青岛融资丑闻的影响可能为时尚早,因为国内外银行在谨慎收紧贸易融资的过程中还在评估融资风险。
此外,截至目前并没有出现其他融资欺诈和重复抵押的案例,这或许让银行有动力随后松绑贸易融资的门槛。
“关键也看国外银行的反应,如果他们从此不做表外库存货押,那影响很大,...渣打部分分行已暂时不接受新业务,但不是每家都这么反应,所以还要看一段时间。”上述贸易商人士指出。
**行业影响偏积极**
行业人士表示,青岛融资丑闻事件对于行业的影响甚至偏向积极,一方面促使商品回归基本面,另一方面也让之前愈演愈烈的商品融资乱象得以澄清。
短期内,铜贸易将倾向于依靠真实贸易进口,融资收益降至次位。考虑到中国是铜短缺国家,进口铜以满足国内消费是必然,贸易融资去杠杆的过程也会催生更多的正套机会。
一位大型外资商品贸易商明确表示,对青岛融资丑闻的市场影响“乐观其成”,理由是尽管青岛融资丑闻令信贷形势适度恶化,但却让金属贸易的融资乱象开始澄清,也促使商品回归基本面。
“布头寸更有把握了,对市场看得更清楚,...我乐观其成。”上述贸易商人士称。
中投天琪期货上海营业部总经理阎勇刚指出,对于金属而言,正常的贸易和融资贸易都不会变的,只是监管严格一些,“空转部分会减少”。
“中国进口铜是必然的,而只要境内外仍有利差和汇差,铜融资不会消亡。”景川称。
**本周大宗商品其他新闻一览**
--中国上海期货交易所本周铜库存增加3,446吨。中国5月精炼铜进口282,969吨,同比上升21.89%--海关
--中国山煤国际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0546.SS: 行情)旗下全资子公司山煤煤炭进出口公司,近日起诉青岛德诚矿业公司等,要求这些被告履行还款义务,涉案金额价值逾10亿元人民币。
--中国大连商品交易所周五称,夜盘交易已经获得证监会批准,将自下周五(7月4日)开启棕榈油和焦炭期货夜盘交易。
--香港政府统计处周四数据显示,5月份香港净流入中国的黄金量按月减21.5%,为连续第三个月录得下滑,跌幅与上一个月相若。
--上海黄金交易所理事长许罗德周三表示,就计划在自由贸易区新设黄金国际板一事,外资银行已经表达了浓厚的参与兴趣。
--中国郑州商品交易所日前公布修订后的“期货交易风险控制管理办法”,主要内容涉及涨跌停板制度以及相关的交易保证金标准,此外在限仓制度上也有较大调整,对期货公司会员不再限仓。
--新华OGP周二称,中国5月末商业原油库存环比增长4%,5月末成品油库存环比下降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