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化名)是国内一家咨询公司的汽车咨询师。距离春节虽然仅有不足10天时间,但他依然频繁地往返于江苏、河南以及西安等各大省市和城市之间。“车市销售放缓已经是业界一致的认识,经销商转型也成为必然,但不少经销商对于转型并没有思路,所以我们目前的重点就是联合一些商会,为经销商出谋划策,找到一些切实的纾困方式。”张华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继2014年车市以仅10%左右的增速收官后,车市变“冷”已经不再是一个预言,而已经在经销商终端体现出来。在和君咨询集团高级咨询师张海滨看来,从2015年开始,国内汽车经销商将真正面临“变革”。
经销商忙着转型或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但整车厂似乎对未来的市场抱有更为乐观的看法。从车企发布的2015年销量目标来看,自主品牌以及豪华车在2015年都制定了相对“激进”的销量目标。
在汽车分析师张志勇看来,整体市场增速放缓,并不代表细分市场和车企已经完全丧失机会,相反,如何在有限的市场空间内抢夺更多的市场份额,是接下来车企应该考虑的。
经销商开源节流
2015年车市迎来开门红。乘联会发布的销量数据显示,1月国内乘用车销量达到207万辆,同比增幅超过10%,增速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不过,在全国乘联会副秘书长崔东树看来,这一增量主要来自于春节因素的影响以及自主品牌年底推出的新车效应拉动。与此同时,2015年1月与去年同期相比工作日数量更多,也在一定程度上拉高了市场表现。
如果刨除这些因素,2015年首月的车市销量或许并不乐观。根据乘联会发布的数据,今年前3周的市场表现均低于去年。上海地区一家自主品牌经销商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2014年1月份该店销量超过200辆,而今年只销售了150辆左右。“从前年、去年、今年的综合表现来看,现在的市场越来越不好做。”
近期,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发布的《中国汽车经销商对供应商满意度调查报告(2014年)》显示,去年仅三成汽车经销商盈利,亏损的经销商已从2013年的三成扩大到了去年的七成。张海滨告诉记者,在他近期调研的经济环境和消费实力较好的江苏等地,至少也有超过四成的经销商处于亏损状态。
不少业内人士预测,从2015年开始,车市低速增长将成为新常态。而开源节流也成为经销商试图度过市场平淡期的重要方式。“大的经销商集团都在加大对增值业务的重视和新业务的开拓。”张海滨告诉记者。比如位于上海的永达集团,除了逐渐剥离此前的合资品牌业务,专注利润率更高的豪华车业务之外,还在其经营的传统4S店业务外,开拓综合维修业务,以进一步挖掘售后利润点。此外,随着国家汽车平行进口整车的放开,庞大还试图试水平行进口车销售。而诸如广汇等经销商集团,则试图通过提升资源利用率的方式来降低成本。在此之前,广汇汽车服务股份公司李新在某次论坛上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目前4S店不盈利的主要原因在于价高导致的售后资源流失,广汇将有意与大型配套商进行合作,采取直供的方式获得低成本配件,由此提升利润。
整车厂看法不一
与经销商相比,整车厂对未来的市场看法不一。
2014年表现不错的法系品牌神龙汽车以及韩系品牌现代起亚制定的2015年市场增速目标都低于2014年。神龙汽车2015年目标销量为80万辆,目标增长率为13.6%,而在2014年,其增速达到25%。2014年,北京现代全年销量已达到112万辆,同比增长8.6%,而其2015年销量目标仅为116万辆。东风悦达起亚2014年销量达64.6万辆,同比增长18%,而其2015年销量目标为75万辆,同比仅增16%。此外,日系丰田将其2015年在华的销售目标定为110万辆,较2014年同比提高6.8%,但增速与2014年相比几乎减半。
与此同时,南北大众以及豪华甚至部分自主品牌,依然对2015年自身的表现有更高的期待。排名前三的乘用车品牌南北大众和上海通用,2015年都将冲刺200万辆的销量,同比2014年增幅都超过10%以上,2014年销量为180余万辆的上汽通用五菱,也将2015年的目标锁定在了200万辆上。一线豪华品牌中,除奔驰相对低调之外,奥迪希望在2014年57.5万辆的基础上,进一步挑战70万辆。宝马今年虽然对外宣传其目标是50万辆,同比增长4.5万辆,但有报道称,宝马内部的挑战增速达到20%左右。自主品牌中,江淮汽车希望在2015年实现高达75%的增长,奇瑞汽车的目标增速为14%左右,而众泰则达到20%,此外,广汽传祺2015年销量目标也同比增长近四成,设定为16万辆。
不少曾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的车企人士都表示,车市低增速的新常态虽然不可避免,但中国依然是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首购消费者依然在市场中占有绝对地位,与此同时,在细分市场,如SUV以及MPV上,车企依然有一定的空间可供挖掘,这也许是上述车企制定乐观目标的重要原因所在。
在张志勇看来,在目前经销商盈利难题待解的背景下,如何平衡厂商与经销商之间的利益,顺利实现目标,将成为目前车企的一大重要挑战。(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