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5月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5%。分析人士指出,4月份CPI同比涨幅仍处于“1时代”,但创出了今年新高。我国物价温和走稳势头明显,后期难有大涨大落。
记者在采访中,市场机构以及专家大都认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运行有所放缓,供需端的变化影响物价低位温和运行是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特征,因而完成今年物价控制目标已无悬念。当前物价格局为后期改革的推进创造了良好的价格环境。
食品价格波动影响CPI
同比略升 环比略降
“居民消费价格环比有所下降,同比涨幅略有扩大。”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分析称。
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认为,4月CPI上涨1.5%较上月微幅上扬,其中,食品价格同比涨2.7%,有明显改善;非食品价格涨幅与上月持平,表明未有新通胀压力出现。
某证券机构分析师在与记者连线时表示,近年来,食品价格尤其是猪肉价格以及鲜菜价格成为导致CPI出现较大幅度波动的主要推手。由于去年4月份基数较低,导致今年部分食品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扬,其中包括猪肉和鲜菜,同比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推动4月份CPI同比涨幅有所回升。
但是,食品价格环比有所下降。“4月份CPI环比略有下降,主要是受鲜活食品价格下降的影响。”余秋梅分析称。
食品价格对季节以及节日较为敏感。交通银行(601328,股吧)金融研究中心发给记者的研报分析指出,一方面4月份处于春节与“五一”假期之间,需求较弱;另一方面气温回暖后鲜果鲜菜大量上市,食品价格环比显著下降。
CPI素有“猪指数”之称。从猪周期来看,我国猪肉价格尚未进入大幅上升的通道。最能反映近期肉价走势的环比数据显示,市场供应充足,4月份猪肉环比价格略有回落。
物价走势
或将“稳”字为主
今年以来,我国CPI同比涨幅已经连续3个月在“1时代”运行,表明通胀已非我国经济面临的首要问题。同时,CPI一直处于正增长区间也表明目前通缩命题尚不成立。从国内外经济形势来看,后期我国物价不会大涨大落,或将延续当前低通胀格局。
在经济增速换挡和结构调整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定的物价下行压力。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速为7%,在国外需求复苏乏力的背景下,国内需求增长尚不强劲,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动能有所减弱。从供应端来看,国内工业领域面临产能过剩,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在欧元区经济复苏有所改善的刺激下出现了企稳的迹象,但是当前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仍处于低位区间。供需两方面的变化,对我国物价形成了一定的下行压力。
分析人士指出,虽然对通缩风险积聚需要密切关注,但是也要看到我国物价不会出现大幅回落。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良好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已经实施或即将实施的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举措,其政策效应会继续显现,将为经济源源不断注入新的增长动能。经济“马车”的平稳运行将会支撑物价保持稳定。
某证券机构分析师向记者表示,当前全球通缩压力有一定缓解,但是在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大环境下,我国物价的回升幅度不会太大,4月份CPI同比涨幅仅回升0.1个百分点。因此可以预测,今年CPI将以稳定运行为主要特征。
低物价环境
有利于改革降低成本
如果在价格高企的环境下,改革要兼顾政策效果是否会推高价格甚至影响民生。同时,高物价也会使改革成本大幅上升。
温和运行的物价,有利于降低改革的成本。此前我国推进重要能源品价格机制改革,从实践来看,其对物价的影响微乎其微。市场处于低位的能源价格,使得价格机制改革推进后并未出现大涨的现象,普通百姓生活未受到影响,改革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良好的成效。后期价格机制改革将会继续推进,逐步理顺的能源价格机制,将能够更真实地反映能源产品供需变化,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有助于资源的使用和节约,协调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专家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协调实施,有利于把深化改革寓于其中。无论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增效,还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松紧适度、合理释放流动性,温和运行的物价都为其操作创造了更大的空间。下一步,深化改革这盘棋将会继续下去,温和运行的物价将为改革营造良好的价格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