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昨晚宣布双降,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中国央行自去年11月以来第五次降息,今年以来第三次全面降准。
近期关于降准、降息的传言不断,不过时间点在意料之外。
包括上周公布的PMI数据在内的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历史低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上升。A股连续两天大跌,显示市场信心极度脆弱。
《经济参考报》撰文称,此时降准降息不仅能够直接注入流动性、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而且能够有效提振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另一方面,在包括国内A股在内的全球金融市场大幅动荡的时期,降准降息更有利于稳定资本市场预期,有利于消除市场恐慌情绪。
ING亚洲研究部负责人Tim Condon对彭博新闻社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他称,对消除投资者关于中国经济放缓的担忧,此举有积极作用。这也将有利于遏制悲观情绪在全球蔓延。
此外,有分析人士认为年内还有更多释放流动新的空间。HSBC亚洲经济研究部联合负责人Frederic Neumann称,市场需要一个打破僵局的人,帮助消除悲观情绪,并重拾信心。同时未来数周或数月内,还需要更多的支持政策。
对此,《经济参考报》认为,年内还有较大的连续降准空间具有可能性。其一,目前的外汇占款压力已经不复存在,已无维持高准备金率对冲外汇占款的必要,释放了较大的降准空间。最新数据显示,前7个月,央行口径外汇占款较上年末减少6612亿元。而且,在前期人民币贬值后,资本流出压力不容乐观。其二,央行前期通过各种本质是再贷款的创新性工具向金融机构注入了较多流动性,目前亦可通过同步回收这类短期创新性工具对冲货币膨胀的风险。
同时,央行也通过MLF、PSL等多种这类创新工具调节市场流动性,但市场短期利率的下行并未能传导到中长期利率端。造成这一尴尬局面的原因就在于政策工具的选择。
上述报道解释称,一方面,MLF这类创新工具,只能提供短期流动性,在经历了2013年“钱荒”以后,商业银行不愿以“借短贷长”的方式将这类流动性注入实体企业,而更多地是在同业市场内部循环。另一方面,央行只需要向商业银行缴纳的法定准备金支付较低的利率,而央行以MLF等创新工具向商业银行放贷所收取的利率远远高于前者。这直接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背离了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初衷。
此次双降是在中国央行8月11日大幅下调人民币中间价两周之后。此前人民币大幅贬值后,市场对中国经济状况的担忧加剧,资本外流压力陡增。
不过,法兴的中国经济学家姚炜表示,如果中国央行要维持人民币汇率,降准还不够,央行还需要做更多。
值得注意的是,自本周一以来,A股市场连续两天暴跌,过去四天的跌幅超过20%,创1996年以来最大四日跌幅,且已经创下年内新低。
Capital Economics首席亚洲经济学家Mark Williams表示,与此前直接干预股市不同,政府的策略发生了变化。双降可能令市场企稳,但我们认为主要的动机是增强更广泛经济层面的市场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