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期货日报12月16日报道,回顾2015年全年,除4、5两个月,橡胶市场的主旋律就是下跌。尤其是6—12月,沪胶自高点一路下滑,似乎只有黑色系才能与之“媲美”。沪胶真的到底,可以买进了吗?
长周期的测算维度在月级别以上。在如此时间跨度上,全球政治资本环境不可不仔细推敲。美元上涨趋势不变,现在估计刚到中途。在全球经济去杠杆的洪流中,全球资本主要配置债券、证券,而大宗商品免不了被抛售,这其中包括黄金、原油、天胶。全球资本市场除非洲外,最不稳定的是拉美,其次是东南亚。虽然各国一直在努力增强央行的抗风险能力,但如果把美元上涨分为两个阶段,那么更多的危机发生在第二阶段的上涨初期,而不是末期。
随着原油的下跌,马来西亚政府的收入是个大问题,该国货币林吉特已经给出了答卷。考察印度尼西亚官方的相关数据,似乎除了政府负债是正增长外,剩下的差不多都是负增长。同样,印尼盾也很清晰地出现了“麻烦”。橡胶另一个主产国——泰国,其金融体系相对稳固。2001年以后,在全球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中,泰国军政府当权,这是比较特立独行的。泰国军政府与中国政府关系微妙,不允许人民币资产融合而仅期盼环太平洋自贸协议TPP外围拉动的话,基本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泰铢的弱势也无法改变。东南亚各主要产胶国本币的贬值预期,一定会反映在本币资产的抛售上,例如对天胶的抛售,其不可能捂盘惜售。
2009—2011年,中国工程载重胎需求大幅增长,造成天胶上下游错配。随后,一波凌厉的上涨让天胶这个品种站上40000元/吨的平台。看到巨额利润的东南亚各产胶国,开始大批量种植橡胶树,试图增加产能,以获得更大的收益。殊不知,经济运行有主动加杠杆的兴奋,也有被动去杠杆的悲哀。这几年,中国需求增速放缓,天胶也开始了去产能化。2011年至今,天胶产业链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一推再推。笔者发现,现在想预估天胶的价格走向,大可不必去产区调研,只要去下游市场逛逛,差不多就清楚了。为什么?因为定价的话语权几乎完全转移到了下游。这是价格接近底部的表现,也符合美元上涨的节奏和周期。可话又说回来,接近底部,并不代表价格要上涨。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天胶需求国,一年的消费量在400万吨以上,而国内产量只有70万—80万吨,对外依存度超过80%。2009年开始,中国政府轰轰烈烈撬动全球商品的四万亿计划,靠的就是“铁公基”。时至今日,“铁公基”的任务是维持,而不是继续扩大杠杆,李克强总理的讲话以及中央一系列会议精神已经明确传递了信号。想必,经济工作会议会进一步强调“供给侧”改革。橡胶产业链的供给侧在国外,国内的改革就简单了。年中,一些橡胶研究员去轮胎产业集中地东营调研了一番,反馈的消息是,轮胎厂生产经营情况很差,开工率很低。他们的言语之中,似乎有想抄底轮胎厂开工率的感觉。同时期,笔者也去了几家典型轮胎厂考察,得出了跟他们不一样的结论:天胶下游——轮胎厂还处在缩减产能、并逐步整合的过程中,现在远不是最坏的时候。国内大轮胎厂半钢胎几乎满产,全钢胎开工率也在七八成,一线大厂整体开工率在四五成,小轮胎厂的日子较为难过。在经济体被动去杠杆的过程中,一定是下游倒逼上游的整合过程。当前,天胶产业链刚刚在下游开始被动去产能,并没有大面积波及上游橡胶园。
原油的战略地位下降,国际原油价格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大幅度上涨。丁二烯产能在2012年迅速扩大,苯乙烯一个品种不会把通用合成胶的价格抬很高,低廉的通用合成胶一定会拖累天胶。此外,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深入开展,从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进口的天胶,关税也将陆续降低,这势必影响中国国内天胶价格。
文末,笔者顺带一提天胶储备。天胶是国家战略物品,且我国对外依存度很高,所以国储局近几年一直对橡胶进行收储,一来为增加战略储备,二来也试图稳定天胶价格,维护胶农利益,毕竟天胶是从树上割下来的农产品。国家已经对部分农产品由收储改为直补,由收储引发的天胶上涨行情估计也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综上所述,全球天胶市场中长期一直处于弱势中。问题来了,市场上这群想抄底天胶的兄弟们,到底在期待什么呢?难道是人民币的大幅贬值?但是,这可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