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监测预警指数走势看,综合合成指数和扩散指数的分析预测结果,未来6个月中,中国宏观经济景气将现触底并小幅反弹的迹象,但整体波动仍将处于下降周期,本轮景气周期的收缩期较之以往更长一些,预计2016年我国经济仍可保持6.5%以上中高速增长。
经济周期的分析和预测
我们选择的6个一致合成指标分别是:工业增加值、发电量、狭义货币供应量、财政收入、城镇累计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出口总额,除投资为累计同比增速外均为月度同比增速。5个先行指标分别是:汽车产量、粗钢产量、产成品库存(逆转)、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期末余额以及本年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额,均为月度数或月末余额同比增速。各指标均经过季节调整,并消除了季节因素和不规则因素。利用美国经济研究所NBER方法建立先行、一致合成指数),基年为2003年。
1、合成指数分析
根据一致合成指数观察的宏观经济总体走势和周期性波动,经济景气至2015年11月仍在探底,目前未见反弹迹象。对构成一致合成指数的6个一致指标进行分项分析可以看出,自2015年1月起,除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外,其余指标都处于下行状态。尤其是工业增加值持续下行和出口增速持续快速下降,成为一致指数下行的主要原因。发电量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近期保持缓慢下行。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速在2015年全年保持增长,表明宏观上货币供应较为宽松。
先行合成指数对一致合成指数的平均领先期为3个月,但自2013年开始,先行合成指数与一致合成指数之间的领先关系变化较大。先行合成指数在2010-2012年期间的回落调整对之后几个月的一致合成指数起到了比较准确的预测作用。2013年以来,先行合成指数保持平稳小幅向下调整,在2014年四季度触底后小幅波动,而一致合成指数到2015年三季度仍保持下行趋势,虽然近期下行趋缓,但仍未触底。
下面对5个先行指标进行分项分析。2015年1-11月,5个先行指标中,产量指标和投资指标保持下行,产成品库存同比增长(逆转)和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期末余额同比增长率小幅上行。这说明,2015年以来工业总体生产疲软,计划投资不足。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速小幅上行说明资金总量比较宽松,但对实体经济拉动作用有限,这是先行指数在2014年10月和2015年6月两次触底回升后一致指数却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
2、扩散指数分析
扩散指数的基本思想是,把构成景气合成指数(包括先行合成指数、一致合成指数等)中有上升趋势的指标看作拉动合成指数上升的动力,其占比的变动就是景气扩散的过程。将其指数化后,扩散指数值为50时表示景气循环中上升与下降的趋势处于平衡状态,可将该时刻作为景气出现转折的参考时点。当扩散指数由大于50向小于50变化时,穿过50线时点的前一月对应景气波峰期;当扩散指数由小于50向大于50变化时,穿过50线时点的前一月对应景气波谷期。因此,我们可以使用扩散指数对合成指数景气转折点进行预判。
(1)一致扩散指数分析:从2012年起至2015年9月,一致扩散指数在2012年6月由下向上穿过50线越过该轮景气周期的波谷进入扩张期,在2013年4月由上向下穿过50线越过该轮景气周期的波峰标志此次扩张期结束进入收缩期。2014年至2015年第三季度,一致扩散指数持续低于50线,表示景气周期处于收缩期,但一致扩散指数从2014年四季度开始持续上升,已接近50线,2015年三季度出现回调,说明经济调整还不充分,未来一段时间经济景气可能触底回升,但回升势头可能比以往周期要弱。
(2)先行扩散指数分析:从先行扩散指标走势看,2014年下半年至2015年3月,先行扩散指数持续上行,并在2015年9月达到50线。由此预测,经济景气有望触底并反弹。
综合以上合成指数和扩散指数的分析预测结果,我们判断,未来6个月中,中国宏观经济景气将现触底并小幅反弹的迹象,但整体波动仍将处于下降周期,本轮景气周期的收缩期较之以往更长一些。预计2016年我国经济可保持6.5%以上的中高速增长。
经济景气的分析和预测
宏观经济监测预警信号系统由10个预警指标构成,分别包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工业增加值增速、工业企业主营业务增速、发电量增速、狭义货币供应量M1月末余额同比增速、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国家财政收入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进出口总额增速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均为同比增速。这10个预警指标合成经济景气动向综合指数,可以与各预警指标的警情变动情况一起对当前及未来经济形势进行分析。
从我国月度景气动向综合指数来看,我国经济从2014年下半年进入趋冷区间。2015年开始由趋冷区间向正常区间上探,在2015年3-5月短暂进入正常区间后,又下降进入趋冷区间。
从构成景气动向综合指数的分项预警指标来看,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期末余额增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2014年12月到2015年11月均维持正常区间运行;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速、国家财政收入同比增速在2015年中从趋冷区间进入正常区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增速在2015年3月开始进入过冷区间;其余指标已连续一年维持在趋冷区间运行,其中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和进出口总额增速在2015年10月后都进入了过冷区间。
1、投资过冷、进出口偏冷,消费偏冷向好,结构调整持续
受房地产投资减速、投资回报率下行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速呈现逐月下行的趋势。2013年二季度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迅速下行,明显低于过去20%左右的增速。到2015年11月,当月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速为9.56%,为200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从进出口来看,从2014年12月到2015年8月,我国进出口总额增速持续在偏冷区间运行。2015年9月进入过冷区间,到2015年11月已在过冷区间运行3个月。这是我国自加入WTO以来进出口形势最严峻的一段时期。2012年以来,我国外贸增速持续处于偏低水平运行。虽然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仍然保持顺差,但呈现进口、出口双双减速的“衰退型顺差”局面。在外需减弱、外部竞争压力增大、国际经济环境复杂的情况下,预计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受到较大限制。
2015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回归正常区间,物价平稳小幅波动的局面将在未来一段时间持续。
从2014年12月到2015年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维持偏冷区间运行,其中2015年10月、11月已经接近偏冷区间上沿,有望回归正常区间。2015年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1.2%,其中消费电子和餐饮业贡献率最高,居民消费尤其是服务业消费已经逐步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2015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8.4%,比上年同期提高9.9个百分点,远远高于以往,消费占GDP的比重越来越高。
总体来看,投资增速下降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由于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房地产市场库存压力仍然很大,使得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下滑。我国企业投资回报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减弱。此外,外贸景气下降。经济增长新旧动力相互交替,消费在投资、进出口减弱时成为需求的稳定器,在国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宏观经济进入长期的结构调整时期,目前已初步显示出积极迹象。
2、流动性较为宽松,货币政策稳健
从主要融资指标来看,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期末余额、国家财政收入以及M1同比增速在2015年下半年以来均进入正常区间,说明全社会整体流动性较为充裕。
狭义货币供应量M1月末余额同比增速自2014年12月至2015年5月处于趋冷区间,央行经过数次降息降准,同时利用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等政策手段来投放流动性,2015年6月起M1供应进入正常区间。
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从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一直维持在正常区间运行。9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3%。从贷款投向来看,企业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增速提高、小微企业贷款平稳增长、服务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回落、房地产贷款平稳较快增长、住宅消费性贷款增速回暖、“三农”贷款增长减缓。金融机构持续向经济各部门注入流动性,货币政策一系列措施初显成效,社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3、财政收入有所减少
财政收入在2015年4月离开趋冷区间进入正常区间,但在2015年10月和11月又进入偏冷区间。受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工业增长放缓以及结构性税制调整的影响,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降低。
4、工业运行平稳趋缓
2015年,整个工业经济运行呈现增速逐渐下降的趋势。工业增加值增速和发电量增速两个指标自2014年12月到2015年11月持续运行在趋冷区间。分行业看,装备制造业、机械工业、原材料行业下滑明显,传统行业转型升级,轻工业和新兴产业增长较快。
2014年12月到2015年9月,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持续在趋冷区间运行,2015年10月、11月又进入了过冷区间,反映企业销售情况不佳。
加强宏观预期管理
1、坚定信心,加强预期管理
加强宏观预期管理,结合经济周期性调整,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性、前瞻性政策设计,释放明确的信号,引导市场自身进行结构矫正,优化资源配置。一是提高市场主体的敏感度。二是建立政府与企业的信息沟通机制。三是提高政策的执行力,及时反馈政策执行效果。
2、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强资本市场对投资和消费行为的有效引导
一是积极支持创立更多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中小型金融机构,推进资金市场化定价,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二是进一步加强股票市场的规范运行,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督,降低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上市准入门槛,严肃打击违规投机行为。三是加快建设多元化、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促进资金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真正创造有利于利率市场化的条件,提高利率与债券市场价格之间的联动关系。
3、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一是推动高新技术发展,鼓励产业集聚,形成技术和产业优势。二是推进创业创新步伐,促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三是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化市场环境,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减少前置性审批事项,放宽市场准入,推行政府购买服务,促进服务贸易出口,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