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水的声音很大程度上能代表国内轮胎发展的现状。
山东省广饶县稻庄镇西水磨村,被誉为“中国轮胎第一村”,三十多年前许多人从这里白手起家并逐渐成长为一代企业家。
厂房,职工公寓,互为近邻的大型产业集团,还有横亘而过的东青高速路,构成了西水工业园鲜明的现代元素。
从2015年的美国“双反”开始,西水的轮胎业与国内众多生产企业一样,正在进入“过冬”期。
时间再往前几年,似乎是一个暖春。
金融危机后,从2009年到2011年的三年间,轮胎业快速膨胀并急速扩张。从生产初级轮胎,到斜交胎,再到现在的子午轮胎,东营轮胎业逐渐“聚点成面”,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集群。
爆发式增长的原因,除了市场环境改变以及民营企业“船小好调头”的原因外,可能最基本的一点是:轮胎业是个好行业。
孙红旗就这样评价它:需求量大且具有不可替代性。然而,受制于行业准入,全钢、半钢子午胎一上线动辄年产几百万条,产能增扩由是而来。
而同时,轮胎行业又是高密集性行业,资金密集、设备密集、人员密集,且属高能耗。当产需出现严重倒挂后,加之行业特点,即便我们的轮胎主要用于出口,轮胎业不可避免地进入到“过剩产能”的行业之列。
另一方面,企业发展初期的代工也在迅速拉动产能上做了“贡献”。在2015到来之前,东营轮胎企业热衷为普利司通、德国大陆集团等跨国公司的轮胎贴牌生产。
2015年之后,当外部市场受冲击,国内市场上演价格战,一切都要重新审视了。去库存与资金链的压力让众多企业喘不过气来;而部分“僵尸企业”无视行业健康,搅动了压价销售的恶性循环。
然而,部分不代表全部,更多的企业认识到,以规模取胜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品质先行、品牌培育变得比任何时候都刻不容缓!
2015年3月1日,国内《轮胎生产企业公告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该办法规定,申请公告的轮胎生产企业应当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符合轮胎行业准入条件要求、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无重大违法行为,并编制《轮胎生产企业公告申请报告》。
据业内消息,在第一批通过国家轮胎行业准入条件的十家企业中,东营轮胎企业有三家跻身其中。
可以看出,2015年的“内外交困”并没有让东营企业低头。以盛泰为例,这家拥有东营市轮胎行业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如今已把“先做强再做大”,当成必须坚守的原则。
2016年,他们将严格管理贴牌生产,着重加大自家五个全钢、三个半钢子午胎品牌的培育。
“严格准入条件也好,实施标签法也好,兼并重组也好,这是行业发展的理性回归,是走向健康发展的开始,而这也是我们所期待的。”
因此,孙红旗不认同“后辉煌时代”的提法,他说,且不说这是一个“后发展时代”,上个产能时代的“暖春”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暖春,因为,东营轮胎业靠品质品牌取胜的时代还没有到来,真正的辉煌还没有到来。(东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