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期货日报2月1日报道,1月14日,泰国副总理兼国防部长证实,泰国政府将以45泰铢/公斤的价格从胶农手中购买10万吨橡胶。其中,生胶片价格定在45泰铢/公斤,乳胶和杯胶价格稍低。受此提振,1月18日沪胶重回万元上方。不过,我们认为,政策干预难改天胶颓势,待利好情绪消化,市场将回归基本面。
收储不能解决核心矛盾
泰国南部胶农是现任执政当局的主要支持者,天胶在泰国具有较强的政治属性。胶农抗议、示威、绝食范围扩大的话,将影响泰国局势的稳定。因此,现阶段泰国出台收储政策,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
然而,仅靠收储政策,是远远不够的,行业洗牌必须经过阵痛期才能使供需达到新的平衡,政策干预只是延迟弃割、延缓“砍树”等关键时点,并不能解决供应过剩的核心矛盾。我们认为,此次收储在短期内对市场注入利好,沪胶长期走势仍然堪忧。
泰国产业结构调整还需时日
10万吨橡胶的收储计划,仅占2015年全年泰国天胶产量的2.32%。停割前的三个月里,泰国橡胶产量就有60万—80万吨。根据ANRPC的报告,2015年泰国天胶产量为430.94万吨,与2014年基本持平,仍处于高位。
2016年,泰国北部预计在2月停割,南部在3月底停割,短期内暂无供应收缩的可能。
至于泰国8家沥青加工厂积极响应政府橡胶修路政策的号召,预计采购2万吨乳胶加入公路维修中,以提高国内橡胶使用比率,但从本质上说,其对全球橡胶供需格局的影响微不足道。
泰国经济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出口对经济的贡献度为七成半。作为主要产胶国,泰国在供给侧的影响力远大于其在消费端的影响力。从天胶出口国转变为消费国,从单一种植为主到深加工为主的产业转变,需要时间。
2015年的数据显示,泰国约47%的天胶用于出口,前两年这一比例更高。所以,依靠拉动国内需求来改变全球供应过剩问题基本不可能实现。被迫性推出收储、刺激国内消费的政策只是饮鸩止渴,减慢了低端资源挤出的进程和周期,使得天胶的寻底之路更加漫长。我们认为,如果供给侧没有显著收紧,砍树改种其他热带作物等关键点没有出现,那么胶价是难以趋势性走强的。
政府干预作用有限
历史数据显示,2012年,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联合限制30万吨橡胶出口,之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泰国政府又收储30万吨橡胶,使得盘面在第一次利好出现后持续走高。而这,是个特例。一般情况下,收储政策、限价政策的效应在其推出后的一个月时间里会被市场消化掉,橡胶走势又会回归基本面,其不足以推动一波趋势性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