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提出,我国将更大规模增加商品和服务进口。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愿意进口更多国外有竞争力的优质农产品、制成品和服务,促进贸易平衡发展。
我国外贸经营成本逐年上升
长期以来,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竞争优势主要集中在低成本上,而这种低成本优势主要依靠低廉的劳动力供给和便宜的原材料供应。国际贸易附加值增长空间有限,又难以摆脱对外部市场的长期过度依赖。近年来,随着我国劳动力优势的逐步弱化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高位运行,出口企业的低成本发展优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劳动力成本逐步攀升。
长期以来,低成本的劳动力曾是构成我国出口竞争力的基本要素。然而,近几年我国逐渐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虽然我国制造业薪金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处于低位,但是制造业从业人员的薪金增速已经明显快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从前我国劳动力资源供给充裕、价格相对低廉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逝去。以往仅凭借微弱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国际市场中占据的一定份额,也随着企业用工成本的逐年攀升,外贸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不断被蚕食。随着人口总量进入低增长时期,适龄劳动人口的供给已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收窄趋势。
2。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趋紧。
从前,低成本的资源、能源供给和低环境保护要求是支撑我国外贸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近些年,受国际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以及绿色低碳概念的兴起,我国所面临的资源减少、能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约束吃紧等不利因素逐年加剧。虽然我国的资源、能源总体上储备较为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却较低,很多资源、能源都常年依赖进口供给。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资源、能源消耗也与日俱增。目前,我国的煤炭和天然气进口量均是世界第一位。
预计在我国未来20年的发展中,除铅、锌等少部分矿物资源可以保证需求外,其他大部分矿物资源都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受国际地缘政治和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国际能源、资源价格也将继续维持高位运行。
对增加商品和服务进口的再思考
今后扩大进一步对外开放,增加商品和服务的进口,将在中长期内为我国提升经济的供给潜力、完善市场机制、促进资源配置效率,完全符合我国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1。增加商品和服务的进口是平衡国际分工利益的客观需要。
从国际环境看,近年来我国贸易持续顺差是由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决定的。纵观三次全球经济失衡的发展史,可以清晰地发现国际产业转移始终贯穿其间。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球范围内共发生了四次大的国际产业转移。
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中,发达国家将生产和服务过程分割成不同模块转移到不同国家,即:生产环节迁移到发展中国家,而设计、包装、物流、营销等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环节仍保留在发达国家。由于我国存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的比较优势,全球跨国企业纷纷进入中国,特别是随着全球制造业链条进驻我国东南沿海城市,我国业已成为发达国家转移生产环节的重要目的国。当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与中国政府鼓励加工贸易政策“相遇”的时候,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加工贸易的增长,而原本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欧美的贸易顺差也随之转移到我国,成为我国对欧美贸易顺差持续增加的重要原因。
增加国外商品和服务的进口可以弥补国内消费供给不足,拉动国内消费增长,开拓国内新的消费市场,使消费者以较低价格获得较好产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增加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带动其他需求的扩大。同时,能够促进我国产业结构持续升级换代。扩大商品和服务的进口有利于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贸易失衡问题的解决,为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是保持贸易均衡的有效手段。
2。增加商品和服务的进口是激发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原动力。
增加商品和服务的进口短期内的确会给国内相关产业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但长远来看,也提供了促进国内产业提高技术水平与管理经验的直接动力。进一步开放进口市场,带来外部竞争,固然会在一定时期里对国内相关产业造成部分冲击效应,但也有利于尽快打破以往僵化的传统体制束缚和各个利益集团的独占垄断优势地位,起到促进企业优胜劣汰、提高市场配给资源效率的积极作用。增加进口先进设备和引进尖端技术能进一步激发我国创新实力,有助于提高经济集约化程度,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的增长。
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证明,我国走“产品引进—技术引进—技术创新”道路,以产品进口带动了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模式。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的同时,也为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保障。(作者系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