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实体和第二大出口国,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对象。5月19日,商务部就积极应对当前日益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发表评述文章。文章指出,今年1-4月,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两反两保”调查38起,案件数同比上升26.7,其中反倾销24起,反补贴两起,保障措施7起,特保5起。
摩擦“中心” 躲无可躲
今年4月,美国对中国乘用车和轻型货车轮胎启动特保调查、对油井管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这两起案件涉及金额巨大,引起中国政府及产业界的高度关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丁志杰指出,危机之下,各国内需疲软,外需萎缩,企业面临双重压力,“为了扶持和保护国内产业,许多国家出台了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措施”。
这些贸易保护措施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滥用世贸规则允许的贸易救济措施,主要是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殊保障措施(即“两反两保”);二是使用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如有的国家提高进口关税,采取禁止或者限制进口的措施,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等,还有的国家在刺激本国经济方案中提出了优先购买本国产品的条款。
“中国食品企业已经感受到了贸易保护主义。”中国食品商务网首席执行官邹锋雷告诉记者,他的大部分客户都是出口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最近一段时间,国际买家的订单明显减少,再加上大型食品安全事件的影响,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丁志杰认为,世界贸易额今年将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各国还会继续出台各种贸易保护措施,“而中国已经站在了这场‘贸易战’的中心,扮演着重要角色”。
政府“声音” 高高响起
“以牙还牙只会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丁志杰看来,纾缓贸易保护主义趋势,需要让世界各国听到中国政府的承诺,了解中国政策的真正意图。同时,也需要敦促国际社会用实际行动打击贸易保护主义,比如,公布实施贸易保护的国家名单和贸易保护措施的清单等。
为此,商务部一方面旗帜鲜明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一方面把维护我国企业的正当利益放在首位,努力开拓思路,创新工作方式,加强协调联动,全方位开展应对工作。
近段时间来,欧盟终止了对我国镀锌板和不锈钢冷轧薄板两起钢铁反倾销调查;印度终止了对我国尼龙帘子布特保调查;妥善处理了土耳其特保案;三氯蔗糖案和电池337调查美国司法诉讼案获得全胜。
下一步,商务部表示,要积极组织商协会、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和企业妥善应对贸易摩擦,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国际经贸环境。具体包括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完善贸易摩擦预警监控机制;加大交涉、磋商和法律抗辩力度;提高企业应对摩擦的能力。
企业“态度” 内修外抗
“来自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作为电子商务领军企业网盛生意宝旗下的中华纺织网,其CEO吴婉丽指出,她的客户主要是纺织品企业的老板,这可能是中国最先,也是最容易感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一批人。
在无法改变市场大环境的前提下,她建议,中国企业应适当调整产业结构,生产附加值更高的商品。同时,更好地把住质量关,解决“两高一低”的问题,即高污染、高投入、低利润。
吴婉丽提出,政府应该适当地进行干预,帮助“走出去”企业获得质量、安全认证。此外,也要充分利用商会、协会等组织的力量,在遭遇贸易摩擦案件时团结作战一致对外。
对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丁志杰也表示赞同。他认为,商会、协会可注意加强与国外业界的对话与协商,了解国外产业界的关注,寻求共同利益,通过业界间的合作化解贸易摩擦。同时,积极组织企业和代表企业应诉,以实际利益为出发点,务实应对贸易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