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市场人士看来,银行信贷投放规模很可能在一段时间内面临持续下滑。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近日从多方了解到,银行信贷额度控制依然较为紧张,而目前银行业和分析人士对3月份信贷的预测数据大多在5000亿~6000亿元。
额度依然“供不应求”
“近两个月的信贷额度依然非常紧张,每个月的额度供应无法满足贷款需求,一些贷款项目都要积压到下一个月处理。”一家国有大行上海分行副行长昨天对本报记者坦言,“相比而言,那些符合要求的中小企业和个人项目,在贷款资源和额度上会优先考虑和予以满足。”
该副行长对记者透露,3月份信贷投放规模基本上与2月份相差不大,“总行对各家分行提供了每季度的放贷规模范围加以指导,各分行今年在贷款投放上也比较谨慎。由于物价上涨和资产价格上扬压力仍然较大,监管层对国有大行的信贷投放规模控制得更为严格。”他如是说。
但这位副行长同时认为:“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监管层对信贷规模的调控已不局限于银行渠道,而更注重包括直接融资等在内的社会融资总量控制,当然,相比而言,银行信贷投放更易加以控制。此外,今年商业银行的议价能力明显高于去年,但仍取决于贷款客户与银行的合作关系。”
国信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邱志承此前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今年1~2月信贷较难满足实体经济需要,通过银行表外和银行体系之外的融资规模明显上升。
邱志承还表示,从2月份信贷数据看,对公贷款中的中长期贷款比重趋于下降,部分因为新增基建项目趋于明显减少,加上银行当前的升息预期和议价能力较强,使得银行也倾向于投放一些较短期限类型的贷款,从而获取较高收益率。
一家股份制银行上海某支行行长助理也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信贷状况非常紧张,一些对公贷款都在“排队”等待,大多无法保证何时可以放款。“从去年底开始,贷款额度在每月初时就会用完,那些急用资金的企业基本都转向民间借贷市场。”她如是说。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分析师鄂永健则表示,银行有条件并仍将致力于缩短贷款再定价的期限、提升贷款利率上浮幅度,对扩大利差或者息差有利。同时,在目前存款实际利率仍然为负、预期年内或再小幅加息的情况下,存款活期化的趋势有可能温和继续。因此加息对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或息差的正面影响可能略超预期。
此外,各家银行在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方面也配合监管层加以控制。上述国有大行上海分行副行长就对本报记者透露:“除了保障房建设,以及一些重大民生相关项目,我们对新增地方融资平台项目均停止放贷。”
信贷增速面临持续下滑?
据本报记者多方了解,目前银行业和分析人士对今年3月份银行信贷投放的预期大多在5000亿~6000亿元。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近日发布报告称,预计3月新增贷款5000亿元,对应信贷增速17.5%,维持全年新增信贷7.5万亿元的预测值,信贷增速或将面临持续下滑。
李迅雷还在报告中预计3月M1增速为14.2%,M2增速则为14.4%,M1、M2增速均趋于回落。“尽管今年的M2增速目标为16%,但考虑到信贷控制的原因,这一目标可能难以完成,我们维持全年M1增速为11%,M2增速为14.2%的预测。”他表示。
今年1、2月份的新增人民币信贷规模分别是1.04万亿元和5356亿元,已经持续两个月低于市场预期。假设今年全年贷款额度为7.5万亿元,按照“3:3:2:2”的季度信贷投放节奏,则3月份还有将近7000亿元的额度。
高盛近日在报告中预计,3月份人民币贷款规模将从2月份的5356亿元反弹到约6000亿元,同比增幅持平在17.7%;M2同比增幅则可能从2月份的15.7%温和反弹到16%。高盛同时认为,央行通过动态差别准备金制度控制贷款增长的举措相当有效,一些银行的信贷还受到银监会贷存比日度考核的压力。
邱志承则指出,贷存比、准备金、资本金等紧缩手段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如果按1~2月的央行调控方式,未来贷款投放速度都会有较大节制,甚至一季度的贷款规模可能会低于原先预测的2.25万亿额度,不过考虑到差别准备金等政策可能放松甚至取消,之后的信贷投入能力将会有所回升,信贷增速也会相应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