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准备金率再调高、3年期央票重启,在近日央行同时动用这两大货币工具的背景下,其对冲外汇占款的巨大成本,正在浮出水面。
记者通过查询公开资料后计算发现,2003年至2010年底央行对冲外汇占款的成本累计规模为10830.6亿元。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黄益平教授对本报记者表示,这一计算的意义在于,提醒外界外汇市场干预和外汇占款对冲机制是有财务成本的,这一财务成本可能影响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甚至最终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巨额对冲成本也昭示着当前模式的不可持续。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货币金融学者对记者指出,央行外汇资产的收益,应该能够覆盖该对冲成本。但央行可能通过扩大负债,也就是通过货币发行的机制,承担了这一巨额外汇占款对冲成本,即因此放大了基础货币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而这会增加通胀压力。
巨额成本的承担机制究竟如何,央行是否因为对冲成本因素而对其他政策工具产生外溢性影响等问题,则有待进一步明确。
对冲成本累计已超万亿
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外汇占款规模已经从2002年底的2.3万亿元增加到2010年底的22.58万亿元。
记者测算了2003年至2010年底的央行对冲外汇占款成本,该部分成本主要由两部分支出组成。即2003年开始,央行发行央票的利息支出,以及2003年至今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发生的利息支出。
计算显示,2003年4月发行第一笔央票到2010年底,央行累计发行833期央票,将每期的利息支出累加计算,央行需要为央票支付利息规模为7436.5亿元。其中,截至2010年底,已经全部到期的央行票据,央行已经完成利息支付6117亿元。已经发行但还没有到期的央票,累计应付(含部分已付)利息规模为1319.5亿元。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对冲外汇占款的另一个主要机制。2003年9月,央行将银行体系存款准备金率从6%提高到7%,截至2010年底准备金率水平为18.5%(非全国性机构为16.5%)。
然而,准备金冻结资金并非全部基于对冲外汇占款的目的,以2003年9月第一次上调为基点,6%以上的资金可以认为是为了对冲外汇占款。如此计算,2003年至2010年期间,6%以上的准备金冻结资金累计利息支付,按月计算并累加为3394.1亿元。
如此,累计央票利息支出和准备金利息支出,2003年至2010年底央行总对冲成本为10830.6亿元。
如果将全部的准备金冻结资金规模都衡量为对冲外汇占款,其间准备金利息支出总额为6632.8亿元。与央票利息累加得到的利息支出规模为1.4万亿元。
此外,央行通过正回购等其他工具回笼市场流动性而支出的成本并未纳入测算,因此,10830.6亿元这一对冲成本的累计计算又稍有低估。
“从提供的估计方法来看,超过1万亿对冲成本的计算结果可靠。”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