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以来,一路狂飙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开始松动并出现下滑,引起各方关注。仅5月的头一周,国际上各类大宗商品期货总市值缩水了990亿美元,标准普尔GSCI商品价格指数下挫了11%,创下2008年12月以来的最大跌幅。11日,黄金、白银、原油等大宗商品的期货价格再次出现显著下调,其中原油和白银的期货价格跌幅均超出了5%。
偶然之中存在一定的必然,决定市场价格趋势性变化的,是经济基本面状况;而一些偶然事件或心理预期,可能会引发市场提前或滞后进入盘整和过渡阶段。观察近期的大宗商品价格调整,这可能是其转向较长时间弱势振荡的开始。
从基本面出发,本次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本身并不令人惊讶。美、英、日等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依旧疲弱,欧元区的复苏前景也并不乐观。此外,中国和欧元区业已启动紧缩性货币政策以抵御通胀,这将使相关经济体的商品需求和增长速度出现进一步减缓。与此同时,反映国际经济往来活跃程度的重要指标波罗的海指数(BDI指数)在近半年以来出现异常。长期以来,BDI指数均与国际油价具有非常一致的波动形态,但是从2010年9月以来,国际油价和BDI指数分道扬镳:从那时开始,国际油价从不到80美元/桶上升到2011年4月的将近120美元/桶,而BDI指数则从接近3000点下降到今年4月的1300点左右。无论从航运的需求,还是成本角度,都难以解释半年多以来石油价格和BDI指数脱离关联曲线的原因。
那是什么因素支撑了半年多以来以石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呢?其一,美国等主要经济体普遍采取了颇具争议的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国际市场流动性泛滥;其二,西亚北非的政治动荡,即地缘政治带来的不确定性,成为流动性洪水罔顾全球复苏趋缓的基本事实、疯狂涌向大宗商品的极好借口。但是任何商品价格都不可能无限上涨,当市场释放出一定反向信息,短期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弱势波动也就不难理解了。
盘整和修正是市场周期性变化的体现。大宗商品价格在更长时期内的走势,基本面的变化仍需观察:首先,中国、欧元区已经启动了紧缩政策,美联储也已经表示量化宽松政策将在今年6月如期结束,流动性的收紧将使大宗商品价格失去持续上行的推动力;其次,当前的BDI指数已接近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的低点,而大宗商品价格却接近国际金融危机前的高位,预计大宗商品价格将回归理性。当然,大宗商品中的黄金作为特殊避险工具,其价格将与一般商品表现出不同,因而仍有可能继续维持强势。最后,如果西亚北非局势得以缓和,大宗商品价格中的内含风险考虑也将逐渐减弱。总之,大宗商品价格的振荡走弱,最终将有助于全球经济减少滞胀的风险,为发达经济体走出脆弱复苏的阴影带来些许光明。对于中国而言,这段时间正是利用外储、善用其财的时机,同时也是完善国内大宗商品定价机制,建设相关品种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增强中国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定价能力的机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