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指出,大宗商品的下跌行情难以持续,年内就将重拾升势,输入型通胀压力不可轻言缓解。
综合媒体5月25日消息,随着4月CPI数据再度破五,我国的通货膨胀预期有升温之势。而近期大宗商品市场出现了“跳水”行情,给通胀预期带来了些许“凉意”。但是业内人士明确指出,大宗商品的下跌行情难以持续,年内就将重拾升势,输入型通胀压力不可轻言缓解。
大宗商品“跳水”通胀预期降温
大宗商品价格之所以与CPI指数息息相关,是因为本轮通胀的“输入型”特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张晓晶介绍说,“进口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首先造成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涨,其次造成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最终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这是输入型通胀的传导渠道。”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2%,3月份上涨10.5%,环比上涨1.0%;一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7.1%,3月份上涨7.3%,环比上涨0.6%。“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输入型通胀有增强的态势。”张晓晶说。
这一态势在4月开始出现转机。4月11日,高盛高调发布看空大宗商品的言论。此后,纽约NYMEX原油主力7月合约一度从最高的每桶115.26美元(5月2日),跌至目前的98.45美元/桶,急挫13.54%。
而一向被认为基本面良好的金属铜也难逃一劫。自高盛唱空后,伦敦LME铜从每吨9895美元的价位直线下挫,虽然近期有所反弹,但目前仍报收于每吨8889美元,跌幅超过10%。
近几周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回落,摩根大通中国区全球市场业务主席李晶认为,这首先是因为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可能即将结束,导致美元走强;其次是日本震后对高端产品的生产链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全球制造业的扩张步伐在最近两三个月有所放缓;再次是新兴市场国家出台的货币紧缩政策致使经济增速有所放缓。
投资增长强劲需求依然旺盛
李晶同时指出,以上导致近期大宗商品价格回落的因素都是短期的,判断后期走势一定要把握住大趋势。而所谓的大趋势,就是中国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在未来数年依然会很旺盛。
而央行在“2011年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则进一步论证了经济增长与大宗商品价格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报告指出,由于大宗商品主要是资源性质的非再生能源和原材料,供给缺乏弹性;而实体经济增长越强劲,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越大,其价格上涨动力就越强。
尽管在央行持续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下,近期市场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的担忧。但是微观数据显示,作为原油需求增长最快的国家,中国经济增长的动能依然强劲。
以投资为例,今年前4月25.4%的数据显示出超预期增长,而这还没有将保障房建设的因素考虑在内——由于今年1000万套的保障房建设目标是在两会前夕明确的,从土地交付、规划设计到开工,最早也要到4月份才启动,按照一年半的建设周期,这一轮保障性住房建设周期最短也会持续到2012年年中。如果这批项目上马,投资数据还会攀高。
李晶认为,“此外,‘十二五’期间政府有8000亿元医疗投资计划,其中有很多资金要投入县一级城市的医院、诊所等,这些医院的建设都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都很大。
因此,李晶表示,未来几年,来自中国的强劲需求仍能推动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上涨。
麦格理中国商品研究部主管刘博雅也认为,“当前市场的回调只是一些机构对中国紧缩政策的担忧,但是事实上中国经济依旧健康,不会出现硬着陆。”
原油价格年内回升有望再度破百
而最近的数据还显示,作为世界上原油需求最大的国家,美国经济也在稳健复苏。
当前,美国消费额已经持续10个月上升、失业率较美联储启动QE2前明显回落。经济学家们对二、三、四季度的经济预测分别是增长3.2%、3.4%和3.5%,无论从绝对水平还是增长趋势上,都表现出强劲复苏的色彩。
在美国和中国需求的双轮驱动下,罗杰斯近日称,依旧看好大宗商品长期牛市。
事实上,高调唱空大宗商品的高盛,最近也调高了对大宗商品的估值。高盛24日发布预估报告,将年底布兰特原油价格预估由每桶105美元上调至120美元;将未来12个月的油价预估由每桶107美元上调至130美元;将2012年底的油价预估由每桶120美元上调至140美元。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需求持续增长,突发事件、气候、地缘政治等也会通过影响预期导致大宗商品价格的短期波动加剧。一旦年内国际油价超过130美元,甚至逼近140美元,这就是巨大风险,也将对资本市场产生明显影响。